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2018/7/16 14:14:00
>>评课1-意境

词典上说,“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样的解释甚是无趣,要我说,“意境”是没法解释的,只能静心感受,并能让人沉迷于其中,忘乎所以。

我认为,最好的语文课,就是上出了一种意境感,听课者坠入其中,只在听完后长叹一声:唉,就结束了吗?

有人曾跟我说:你知道吗?没有人不喜欢熊老师的课。

我还有点纳闷:真有这么神奇吗?虽然我自己道行尚浅,但是对别人的课还是很挑剔的。

没想到,听了熊老师的课以后,我真的长叹了一口气:唉,就结束了吗?我爱死了她的课,甚至觉得学生时代上了那么多的语文课,都白上了。

《易副官》是刘若英写的一篇散文,不是教材中的篇目。听这堂课,我收获了两重惊喜:一是,作为歌手,刘若英的文笔居然这么棒!二是,老师跳脱出教材之外,选取美的文章与学生分享,这是我想做却不敢轻易尝试的事,这么有个性,我喜欢!

这篇作品熊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对作品内涵的鉴赏;第二课时是从写作特色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听的是第二课时。一般来讲,讲写作特点是很难讲得有趣味的。可整堂课,我一刻都没有走神,一直在跟着老师走。

仔细回想了一下,我听课感受的意境其实是无法用确切的语言描绘出来的,但非要理性地解释的话,意境感大体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共同构建出来的,缺一不可。

首先,老师就是一道风景。熊老师个子高挑,皮肤白皙,五官不算美,却很有味道,最有味道的还是她独特的气质。气质这个东西又是很玄妙的,无法言说,就是让人觉着舒服。这大约和她读过的书、行过的路有关吧。她上课时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无一不得体,叫人如何不喜欢?中学生基本都看重颜值,老师外在的形象绝对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教学设计简洁清晰。PPT上的课堂标题就是《若说,轻轻说……》,副标题是“刘若英的叙事”,标题既表明这节课的重点,又透露出了刘若英的叙事艺术就是“娓娓道来”,无比鲜明。老师将叙事艺术概括为:用细节说、比拟地说、反复地说、罗列地说、对比着说、模糊地说、链式地说、迁移地说、递进地说、时空置换、角色置换、大词小用、心情回放、画面撞色、不动声色地说、以一当十地说、一正一反地说、藏头露尾地说。有让学生概括,也有让学生圈划相关语句,也有让学生朗读。总之,一直围绕着鉴赏“叙事艺术”这条线展开,条理清晰,用高度概括且变化多端的短语将刘若英的叙事特点一一呈现出来。这种反复细致地鉴赏,我想课后学生遇到新的记叙文一定能举一反三。

再者,诸多细节富有美感。看得出PPT是精心制作的,从黑色的背景底色、彩色的字体,到字号的大小,都是很有讲究的,清晰漂亮。课堂用语美且简约,没有一句废话,也没有口头禅,叫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语言也基本不重样,会自己再总结一下学生的回答,并且提升一个层次,让人颇为享受,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PPT上对作品的鉴赏语言极为凝练,辞藻美丽,内涵丰富。比如,“克制之美,静水流深,语短情长”、“摇曳变幻,深寓情意”、“时光镜头,怀旧色彩”,等等。这对于学生写作的词汇积累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还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概括叙事艺术的同时,会从文中举具体的例子,并且提炼这样表述的艺术效果。比如,在“反复地说”这一概括短语之下,举例为原文中的“他不会去告状,也不会生气,不会报复,更不会记恨。”这一片段,艺术效果为“反复强调,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抒情效果。”并且让学生再找一处类似的描写。这样就避免脱离了文本,还能检测学生理解的程度。

总之,这是一堂让人很享受的课,老师本身上课的方式也如同刘若英的叙事艺术,娓娓道来,乍听不觉得有多惊艳,但一不小心就陷进去了,并且深受感动。这不就是“意境”本身么?

若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话,就是这堂课学生没有放开,课堂氛围可能没有达到大部分老师喜欢的“活跃”程度。大概是因为是文科班,女生居多,又有诸多老师坐在后面听课,学生有点紧张。

可是我深深相信,静静地感受是对美的一种尊重,沉寂而后言,更有利于深入学习。老师若是够优秀,一个人讲完整堂课,也能带给学生很多东西。

以上的解读不足课本身魅力的十分之一,这堂课换任何一个老师来照着讲,都不可能有这样的意境感,因为它是有个性的,是有生命的。

zhaofan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标签:评课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http://blog.sysuschool.com/u/zhaofan/index.html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