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校面试启示我们为何读书
“有人说世界杯就像一场战争,你怎么看?”“你如何看待富士康自杀事件?”“你怎么评价最低工资制?”……如果你对周遭发生的一切漠不关心,每天只顾埋头在题山卷海之中;如果你只关注最近一次的模拟考试排名,从未想过仰望星空,看看浩渺的宇宙……一旦你的生命里充斥着这些功利化的“如果”,那么面对上述考题,也许只能哑口无言。
这些灵活而又贴近现实的题目,是香港的大学在广州招收应届高中生的面试题。拜网络恩赐,我们对这些题目可是一点都不陌生了,可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我来答,如果我的学生要答,我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恐怕大多数老师和我一样,对此类“无厘头”要敬而远之,敬谢不敏了。
细思之,不是笑话,确有大义存焉。有人将港校在内地的招生录取比喻为“掐尖”,而越来越多的尖子生们执著选择港校的原因,除了奖学金、学校在国际上的排名靠前以外,内地教育体系难以克服的顽疾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日前,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称,现在中国大学精神虚脱,学校功利主义盛行,已经变成了就业服务站。其实统计一下近些年的高考状元,就能看出多数人选择金融、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基础学科基本处在无人问津的地步。不少研究生则无暇读书,忙着到处打工积攒实习经验,或成为导师的廉价劳动力。
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而读书?是为“房子、车子、票子”?一些高校的功利之风盛行,折射出教育体系发展的短板。从高校的“就业服务站”到高考的应试教育指挥棒,这些功利性的“元素”毫无保留地传导给它的“上游”——高中、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分数,一定程度上成了很多学生读书的目的。只会考试、创新能力不强几乎成了多数学生的“标签”。而一些高考状元申请美国名校被弃录,据称“失败”的原因有一条是人家不要书呆子。
港校的面试题,来自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是基于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而设计的,靠死读书、读死书是考不好的,答这样的题,真的是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由此,反思我们的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从某种程度上恰恰既没有教会学子仰望星空,又不能引导学子脚踏实地。是该好好想想我们到底为何而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