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之教学反思
[ 2007/7/3 14:18:00 | By: liyuanhao ]
 

“清华同方”组织的中小学新课程多媒体教学应用成果全国巡展广东省展广州观摩课

历史学科《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之教学反思

 

历史课堂教学的理想与现实

 

510275)中山大学附属中学   李渊浩

 

在我的博客中,曾和学生、同事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学生:为什么不尽能力让学生当堂记住呢?印象深刻毕竟会让课后复习更轻松,除了考试,不妨像讲故事一样把知识串讲,其实我觉得在课堂所学得的知识范围太狭隘,但这对我们是远远不够了,现在我们需要的是更宽的知识面,更深层次更专业的知识等到上大学再进行也不迟。

老师:在初中上课,我会注意讲授的叙事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高中上课,我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的是思维的习惯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和判断标准。现代社会要获得信息、拓宽知识面并不难,但我们需要具备的是选择的能力和思考的习惯。

同事:“通过学习形成的是思维的习惯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和判断标准.现代社会要获得信息、拓宽知识面并不难,但我们需要具备的是选择的能力和思考的习惯”这是一个相当好的教学理念,诚如你说,现代社会知识信息是丰富的,现在就是怎样选择整合并通过自己的作用使之形成能力,这才是最最重要的。应试教育一个最大问题,就是糟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只习惯接受,而不习惯生成。这其中还涉及到惰性乃至奴性的问题,一般地说接受是轻松的,几乎不需要自己的作用,而生成则要不断的付出,需要积极参与,需要思想去作用,只要保证一定的运动量,能力、习惯才得以生成。现在我们的孩子,不仅认识不到这一点,而且主要还是不愿,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伸手,习惯教师把自己当作一个容器,而不习惯作一个活动着的人。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也是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教师,必须尽心尽责去一点点改变的。看得出,你正在这方面努力,而且很坚持。我支持你!

显然,学生有想法,老师有想法,课堂的教与学怎样才能实现和谐、有效?

 

2004年,还是使用旧教材的时候,我便做了一次关于历史学科单元主题Webquest教学模式的尝试。我选择的是资料相对丰富、课题相对熟悉的“抗日战争”(2000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基本流程如下:

1.一课时,通过热点新闻材料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探究“日本侵华”的历史真相的兴趣,并介绍Webquest学习活动的程序和注意事项。

2.一课时,通过老师提供的学案、基础知识检测试卷及参考答案,学生完成本章的自学、自测、自评。

3.课余时间:收集学生关于“抗日战争”感兴趣或有疑难的话题,以教材为核心辐射课外知识,指导学生确定探究主题并根据均衡性和发展性的原则形成探究小组。

4.两课时,利用网络、音像制品、书籍等多信息渠道广泛收集信息,整理、分析信息,采用书面论文式、网络式、多媒体式等恰当的形式形成探究性成果。

5.一课时,通过演讲、多媒体或课件等方式展示小组探究成果并开展小组间的质疑答辩活动。

6.课后,评价总结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效果不错。但课后的反思,却集中在这几个问题:

1.  涉及的课题太大。

2.  过程太长。这章内容正常的课时要求是四课时,但实际课时为五小时,并还延伸到了课外,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3.  硬件设施不足,信息收集活动只能通过学生在家上网完成,不能实施有效监控和指导。

此次根据学校安排,参加由“清华同方”组织的中小学新课程多媒体教学应用成果全国巡展广东省展广州观摩课,得以有机会将“历史学科单元主题Webquest教学模式”的探索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小课题,多选择。我选择了人教必修一第九单元第2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课题内容从欧洲、日本、第三世界、中国四个角度来探讨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影响。学生可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来探讨和认识这种趋势,并触类旁通。

2.知识和技术的协调统一。此次授课安排在电脑室,采用网络课堂教学,使用的正是有清华同方提供的资源平台。但在准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资源平台上缺少足够的且紧密配合教学需要的素材。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我详细的罗列出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所需要用到的各种文字、图片、音像素材,然后和清华同方的技术人员收集这些素材,并加以整理形成“走向联合的欧洲”、“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课题学习资源包。从而实现单位时间内教学资源呈现的最大化。

资源包1:“走向联合的欧洲”

1. “走向联合的欧洲”学习提纲

1)概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探讨其发展特点。

2)分析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3)对中国的启示。

2.《舒曼计划》(文字材料)

3.“煤钢共同体所属六国的煤钢事业在顺利发展,应该使其顺利发展下去,直到建成欧洲合众国时,才算取得最后胜利。”[欧洲统一之父莫内](文字材料)

4.“目标是要一步一步地,首先通过经济一体化,随后政治一体化,最后军事一体化,而达到欧洲的统一……”(《阿登纳回忆录》)(文字材料)

5.欧盟版图发展扩大的过程(动画)

6.欧共体通过政治经济条约(视频)

7.欧盟迎来50华诞《柏林宣言》奏响欢乐颂(视频)

8.北约与华约的对抗(动画)

91946年二战结束后的欧洲(视频)

10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远不如这两个国家那样强大,但是它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如此有力,一旦潜在的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的紧张局势,在面临这样威胁时,为了维护和平,它可以在天平中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3.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老师的有效指导相结合。上课时,学生可以借助电脑,根据兴趣自主选择“走向联合的欧洲”、“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课题学习资源包中的一个,根据资源包所提供的学习提纲,利用资源包所提供的文字、图片、音像素材解决提纲中所设计的问题,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盲目上网浪费时间。在分析素材和解决问题时,学生可形成即时讨论,遇到问题可寻求老师的即时解答,实现随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围绕一定的教学课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分析和处理历史素材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形成历史思维的习惯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和判断标准,并最终提升自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理想的历史课堂教学。但在现实课堂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如老师在评课中所提到的对“极”的解读还不够。

2.  对素材的精挑细选。因为备课时间比较仓促,所以个别资源包的素材不够充分,个别素材的选用不够典型。

3.  对学生的合理期望。现在看,课前设计对学生的期望过高了,原本希望学生在解答提纲中的问题时,能够调用资源包中的信息作为说明问题的依据。但在课堂现场,学生可以利用资源包的素材分析得到问题的答案,可在回答问题时却不能同步调用相关素材来加以解释说明。这一点还有待训练和提高。

 

20077

 
  • 标签:教学反思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