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农民工父亲与大学生儿子
[ 2011/12/25 13:14:00 | By: 瓜哥 ]
 

中国式父亲遭遇中国式大学

 

    最新一期的《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看过不由得使人唏嘘不已。9年前,当韩胜利考上西安的大学,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的时候,瘦弱、文静的他就成了父亲韩培印最大的骄傲。老韩坚信儿子用不了多久就会出人头地。因此,为了帮儿子凑出大学需要的学费和生活费,他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又和儿子一起来到西安,在49岁那年,变成了一名农民工。当儿子大学毕业,老韩却吃惊地发现,儿子的收入甚至还比不上当农民工的自己。以后孙子、孙女,还会让他们上大学吗?有人问他。我看读书是没用的。他叹了口气说。

    老韩的故事之所以感人至深,在于这样的场景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欢离合,而是有着更为广阔的时代背景———无数人都能从老韩身上看到父亲奔波忙碌的身影,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弟更是感同身受。尽管饱蘸深情,面对这样的结局,除却一声叹息之外,每个人都和老韩一样无能为力。

    近年来,农村大学生比例的不断降低屡屡被人提及,除了大学生培养成本过高的诱因外,不成比例的投入与回报未必不是一个重要原因。纵使城市居民能够接受大众教育的转变,农村贫困居民却很难接受来之不易的巨大投入,沦为没有任何产出的沉没成本。当公众已经习惯于用普通劳动者定位大学生的时候,随之而来的转变是,普通劳动者的培养成本大大提高,家境殷实者固然可以将接受大学教育视为个人修养的提高,急欲以此改变命运者则不免将大学教育视为一种奢侈品。尤为令人难耐悲凉的是,尽管出路渺茫,大学依然是上升通道有限的农家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上还是不上大学,因此成为横亘于他们面前的一种两难选择。

    “中国式父亲遭遇中国式大学,老韩的尴尬经历浓缩着一个群体的窘迫困顿。无可选择的出身使农家子弟先天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更好的上升通道,不管面对多么渺茫的希望,直面大学迎难而上都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中国式父亲的悲情不免因此一再上演。这样的结局,无疑更加令人难耐悲凉。

 

 

质疑大学教育可以,但不能走向反智

 

       陕西农民韩培印为了供儿子韩胜利上大学,含辛茹苦进城打工,指望着儿子能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当儿子终于大学毕业,作为父亲似乎终于可以坐下享受的时候,他却吃惊地发现,大学毕业的儿子每月工资根本没办法还掉之前欠下的债——儿子的收入甚至还比不上当农民工的老韩自己。他说:我现在觉得上大学也没什么用,是不是?(《中国青年报》1214

      父亲出卖体力、儿子艰苦读书,辛辛苦苦好多年,到头来却发现,生活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大大改观,韩家父子的沮丧遭遇让人感慨。如果单纯以经济收入来衡量的话,韩胜利读大学或许真的不如高中毕业直接打工,用乡亲们的话说,给他买个三轮车,现在也发了!然而,真的是这样吗?读书真的竟然变成了洪水猛兽?

      这样的理解未免大谬。正如韩培印此前对于未来的想象过于美好一样,儿子现在的不如意也被大大夸张了。韩胜利的大学教育是不是成功的,或者干脆就是失败的,这些都可以讨论、可以质疑,但是并不能据此得出上大学没什么用的结论,更不能走向反智。

      韩胜利大学毕业之后,立马厕身浩浩荡荡的求职队伍,不仅没能顺利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以分担父亲身上的大山一般重负,甚至连供养自己都成了问题。这样的境遇,固然与大学教育有一定的关系,譬如连续多年的大扩招,盲目的学科设置,乃至大学教育与社会之间良性衔接的缺乏,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是造成韩胜利现在困境的最后一根稻草。正所谓,大环境之下的生命个体,往往很难逃脱某种几乎是注定的命运。

      特别是,当这种大环境笼罩了韩胜利这样的农家子弟的时候,挣脱的可能性自然会更小。无钱可用、无爹可拼,而农家子弟由于生活见识太少等客观原因产生的羞怯、内向等等性格特质,更是雪上加霜,使其很难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

      即便如此,也不能断言大学白上了,没什么用。这是因为,其一,大学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依然十分重要,学业的精进、人格的养成、视野的开阔、学习能力的提升等等,均有赖大学教育来完成。上大学可能没有改变韩胜利的命运,但是,至少让韩胜利能够从一个更为开阔的眼界审视这个世界。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同样如此,高等教育普及的程度决定了国家的文明程度。

      其二,韩家现在的失落,也与此前过于简单、乐观的生活想象有关。这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不再是输送高端人才,而只是培养素质更高的劳动者,附着在大学上的高人一等的意味日渐淡薄,而农民韩培印对此显然缺乏任何准备,还在打工的简陋工棚里想着儿子大学生毕业了,工作肯定会在办公室里,而且有空调……”而一旦冰冷的现实摆在了面前,自然会极度失望。由此也可见出,大学教育需要改变,而世人对于大学的理解也应该有所改变。

      韩家的遭遇只能说明,这个社会确实多元化了。一个人成才与否,接受大学教育当然很必要,某种程度上讲,大学可能是千百条道路中最为近便的那一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接受大学教育的人都一定能够有出息。具体到每一个生命个体,则要受制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不管怎么样,个人的小小挫折,并不能成为否定大学教育必要性的理由,更不是反智的借口。

 
 
  • 标签:比较 阅读 社会 现象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