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博士吐槽”
“政和考察收获:1、毕业后不下基层!2、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3、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减肥,回去找个好男人。”这是一个叫“@璟好”的网友8月3日在微博上发出的内容。据了解,这位厦大经济学院的女博士近日随校方组织的博士团到闽北山区的原国家级贫困县政和县调研有关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课题。她在微博上抱怨说:“吃的一点都不好,什么乱七八糟的,菜全部被吃光。哎,小地方,做事不行,而且他们显然不把我们学生放在眼里!”“破地方,过得太憋屈了!每天的饭都是那几个菜,一个重口味的师傅,县宾馆的厨师该换了!下午出去找吃的,也没个超市,买的尽是瓜子豆子好利友!”( 8月8日中国青年报)
对于这个女博士,我真不觉得她个人有什么问题,因为她说的都是真心话,而且,据报道后来她也道歉了,我们不应该再追究什么。只是,这个现象本身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因为“博士吐槽”吐出的是“教育畸形”。
博士团到下边搞实地调查,应该说是一个科学研究活动了。什么是科学研究活动?当然是发现问题,挖掘原因,提出改革建议的,这个过程应该是利于个人素质提升,利于地方建设的活动,无论对于地方还是研究者本人都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在微博中,我们只看到了博士谈生活条件,没有谈到一点与科学研究有关的事,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博士团搞调研到底是干什么去了,难道是为了作秀,为了观光吗?我们的博士教育的重点到底是什么?也许有人会说,微博是纯私人生活的记录,可以与公干完全无关,但光凭这几条微博,我们也可以大致猜测她的工作状态甚至思想观念吧,我不认为这是诛心之论。
博士吐槽的背后是一个教育思想畸形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博士教育还没有真正的研究事业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放在灵魂的位置,其他都是次要的,如果一个博士不懂的研究高于一切,还在追求生活的享受,那么,这和普通老百姓有什么不同呢?我认为,这是博士教育的失败。这种失败的背后就是我们的教育没有把知识当做提升灵魂的一种载体,而是当做生活享受的武器了,这也是当前教育畸形的一个重要方面。
博士教育如此,大学教育如此,中学教育如此,小学教育业如此。我们的小学教育推崇知识,但没有把知识当做升华精神素质的载体,所以小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厌学。中学教育推崇高考升学率,没有把知识当成升华思想素质的载体,所以高中生头脑中除了分数就是分数。大学教育推崇就业第一,没有把知识当做升华事业素质的载体,所以大学生普遍是生活享受高于学习的。正是这样的教育畸形,才让我们的教育走向了功利化时代,才会出现博士吐槽这样的怪相。所以我说,这一问题不仅仅是博士教育的缺陷,是中国教育的整体失败,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出了问题。
记得学校实验室里还张贴着哥白尼的名言“人的天职是勇于追求真理”,亚里士多德也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西方人对真理、美德、信仰的尊崇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因为我们只记得“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样的信条,皇帝是早下台了,但这种实用功利的读书观依旧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灵魂深处,以至于每一届的学生我都要用相当长的时间给他们“洗脑”。我一直坚信,教育是升华人的灵魂,是提升人的素质,是充实人的思想的,教育是文明人、提高人、美丽人的,教育不是金钱,教育不是高官,教育不是享受;我们说知识是力量,是体现在推动人的素质提升和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上的,这是教育的灵魂。如果背离这个灵魂,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必然出问题,我们的学生就必然出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我太理想化,书生气十足,但我坚信一点,教育应该是一片净土,应该是一个社会良心的底线。单个的学生个体完全可以功利化,但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必须和法律一样坚守社会的底线,给所有人一个公平的起点,一个向上奋斗的希望。否则,这个社会真不知伊于胡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