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为学生的生命作好准备 
[ 2013/5/22 15:34:00 | By: 瓜哥 ]
 

为学生的生命作好准备

 

其实想到这个话题,是我读小学的侄子去年说起的。有一天他问我,大伯,你是教什么的?我告诉他,我教高中语文。他琢磨了一下,高中,高中还用学语文吗?好嘛,一下子就把我的工作全盘否定了。童言无忌,但又的确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是啊,作为母语,小学解决了识字的基本问题,初中学生会读比较复杂的文章,理解基本大意了,基本的表达交流已经不存在较大的障碍了,那为什么到了高中还要学语文呢?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高中语老师岂不是连存在都值得怀疑了?

刚好上学期老师在我们学校给高一同学上了一节作文指导课《高一记叙文写作趣谈》,其中引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为生命作好准备”,于是我借用了这个标题,将我的思考与做法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关于平时的教学。读书多年后,慢慢有了自己的一套阅读理论和体验,我借鉴早年读余光中先生的知性散文的体会,和曹明海先生的《语文教学解释学》的理论指导,抛开“教参”和其他资料,深入研读文本本身,并将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与学生进行坦诚交流。并非有意哗众取宠,而意在现身说法,要求同学们在课内阅读时,注重个人阅读体验,不唯师不唯权威,读出个人独特感受。比如必修1有一名篇《荷塘月色》,我通过阅读,感受到作者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言说的苦闷,甚至有些一个敏感的知识分子不足为外人道的个人情调,我让学生重点感受朱自清先生的“不宁静”,究竟是些什么调调在其中,结合文本的深入研究,我只能得出他的苦闷与“江南的风流”,与“美女”,与现实生活中的妻儿有关,于是我得出的解释是:这是一个男人短暂的灵魂出窍。生活有压力,妻子无法理解,沟通有障碍,于是只好通过出游夜色中的荷塘,短暂逃离现实,在幻想中求得片刻的精神安慰;当然,最后他还是回到现实,而不是在太虚幻境中无力自拔。我进而得出了另外一个结论,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私密空间,无论多亲近的人,都得学会理解,尊重,宽容,只要他会回来。这个结论与各种权威的解释自然大相径庭,甚至我自己都很忐忑,这个结论会不会太离经叛道,学生会不会瞠目结舌?但我自信足够坦诚,将其他几种大家公认的解释告诉学生后,我对他们说,我这个结论不一定对,但它是我自己的,打上了鲜明的个人阅读烙印的,因而也是最真实的,最有价值的。所谓阅读,就应该是个人的生活与生命体验,正所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只有在这个意义上,读书才是有意义的,是快乐的。按我个人理解,经典不也有这样的含义吗?常读常新,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的体验,观照自己的生活与内心世界。顺便说一下,结合这些年读孙绍振老师文章、尤其是他写的系列文章“名著细读”的感受,我觉得老师走的是英美新批评的路子,更注重对文本的细细品味和深入解析,直扣作者的心灵,分析作者隐秘幽微的内心世界,跟我们读书时曾经接受的前苏联的社会分析学说完全不同,现在的年轻老师也许更容易接受这一种路径。在讲莫利的散文《门》时,我将这一篇高考材料一顿狠批,前后主题不一致,先说门是隐秘保护的象征,后说开门关门对于人生历程的象征,完全是两篇文章拼凑起来的,不知怎么回事被命题的老师看中成为了高考素材!我们这套粤教版教材其实问题还很多,经常被我和同事们吐槽。另外,我还尝试让学生来讲课文,只要求他们读出个人体验,甚至因为他们讲《雨巷》照搬权威不加思索地全盘接受而发火。站在老师的角度,我们会说这是一个老师的专业修养与学科尊严,而站在学生的角度,我认为则是注重阅读与生命体验的结合,与精神成长的结合。唯有如此,学生才会感受不一样的语文课堂,才会将语文与个人的充实和成长联系起来,从而真正热爱语文这门学科,并进而通过阅读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体系。这,不就是在为他们的生命作准备吗?

当然,即使是经典篇目,主旨不变,我们也可以对它进行全新的视角切入,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将经典的面目变得亲切友好,变得让学生易于接受,这本就是我们老师的教学智慧的体现。比如《变色龙》,不就是一个“我爸是李刚”的小说版吗? 《项链》真是就只是在批评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这点虚荣心就完全是错的吗?《季氏将伐颛臾》讲的是和平崛起的问题,《寡人之于国也》讲的是今天很时髦的可持续发展和如何看待GDP的话题等。在讲苏东坡的《赤壁赋》时,我顺带提到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我就特别欣赏宋人的文化自信和精神从容,道义担当,使命意识,和骨子里的骄傲雄浑,他们的这种精神境界后人就再也无法模仿了,所以相比于今天这个文化沦为不起眼的龙套甚至为权力背书的“御用者”的时代,我更愿意作为一个文化人生活在那个极为特殊的时代。顺便说一下,如果我来写上一年的高考作文,我一定会写对那个时代的仰慕。当然,全新的解读更需要老师的睿智眼光与独到思维,也许年轻的老师更容易换这个脑筋。

回到刚开始的那个问题,我那小侄子有一点是说对了的,光会上几篇课文,还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高中语老师。所谓经典,就是历经了时间的淘洗,证明了它的价值,反过来看,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就不那么紧密了,因此学生对它的兴趣和热情肯定会打一点折扣。正是基于此,课外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是语老师尤其高中语老师应该做的。身为语老师,本应该带学生读诗歌读小说读世界文学名著,让学生接受文学的审美熏陶,但自从读了南京大学潘知常教授的美学系列专著“点评古典文学名著”,还有钱穆先生黄仁宇先生余英时先生的历史专著后,我对中国传统文学甚至包括诗词都有些警惕,担心孩子们学了之后会中毒,在中国人的生存传统这个怪圈里打转出不来,所以我很少在中国古典文学上强调课外阅读,有些甚至根本就不提。在这一点上,我倒是对鲁迅先生的“尽量少读甚至不读中国书”的主张心有戚戚焉。另外,我有一个很怪诞的想法,记得有这样一句名言,“奥斯维辛之后,诗歌成了耻辱”,在今天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谈论文学同样是耻辱,是这个职业的耻辱。(呵呵,此话纯属个人言论,与个人生活有关,与文学与社会与其他老师无关。)相比之下,我更愿意带学生走近社会,聆听时代强烈的脉搏与亲切的呼吸。近十年,我越来越注重以时评阅读与写作来充实语文课堂,甚至渐有喧宾夺主的趋势,借用很多年前的一句名言,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内涵相等。互联网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浩如烟海的素材,剪刀与浆糊的虚拟化给了我们很多的便利条件,我畅游其中,如鱼得水,我结识了不少如五岳散人、十年砍柴、和菜头、令狐补充、王小山这样的知名网络写手,甚至和那些远不可及的名家如邵建、鄢烈山、熊丙奇、于建嵘、君立先生神交有时,有了他们的思想智慧和逻辑构思,有了他们风格各异的灵光闪现的语言,我的时评阅读课堂总是让学生有新奇的感受,有求知的渴望。素材当然不能决定教学的深度,但至少可以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个人一直很关注社会问题,从食品安全到校园伤害,从社会信任到人情冷漠,从不敢帮助他人到悲悯社会灾难,我校老师戏称这是在给学生洗脑,让这些孩子睁开眼睛,感受生活与语文的密切关系,减少时髦跟风和娱乐八卦这些浅薄无知,关心重大严肃甚至有点儿残酷的社会现实。除此之外,每一届我都坚持向学生推荐电视时评栏目“马后炮”,我甚至还请过马志海先生来学校和孩子们面对面交流过。记得去年高考结束,同学们就说,那个作文题似乎就是专门为我们设计的,我们平时所学所讲的素材范文大部分都可以变成作文的材料。可以说,我在时评阅读与写作上花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超过了权威教材,也相当程度地影响了学生,不少学生毕业后都告诉我,现在他们阅读的第一选择仍然是时评。呵呵。当然,我也有要检讨反省的地方。在这一点上,我基本上没有给学生讲过什么作文模板,他们一直在自由写作,自由发挥,我一直认为写作是纯心灵的活动,首要的是自由自在,自说自话,不想用什么条条框框去限制学生,剥夺他们表达的乐趣,而那些范文深邃的思想与严谨的逻辑,还有机智幽默的语言学生在短期内无法领悟,想学也学不来——不说他们,我自己都不一定学得像。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每次统测评分我的学生得分都不高。我觉得我还是太理想化了,中学生该有的写作规范还是得教给学生,不能因为反感应试八股文连起承转合这些写作的常规都不要了,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得想办法从时评的结构规范和语言积累方面多下一点功夫。毕竟如何帮助他们学会在题目范围内写出观点鲜明、文从字顺的800字作文,这是语文教学不能回避的问题。不过,我记得南方都市报前几年有一期专门登了几位网络写手写的高考作文,结果参加过作文评卷的中学老师对他们的评价也不高,45分左右。想一想也是挺郁闷挺无奈的事儿,人家靠码字生活的都这么惨,我的学生就不用奢望了。中学老师自有作文评分的标准,比如重文采重结构重抒情,而那种自由式的独抒心灵的写作也许因为太耗费脑筋而在评卷场上被淹没了。我影响不了别人,所以这是不是一条“绿色”之路,新兴之路,对大家有没有启发,我真的不敢说。

当然,说到高中老师的独特定位,我很赞成李镇西老师的知识分子定位观点。我一直和同学们讲,读到初中毕业,你的语文基本合格了,不再需要学了,之所以我们现在还有语文课,是因为我们赋予了语文特殊的功能——人文主义色彩,读书到高中,你们从此应该定义自己为知识分子,有知识有思想有尊严的知识分子,正是基于这样的任务,我们才需要学习语文,重新认识语文。我个人觉得,在这一点上至少有几个方面的工作值得我们去做。

一是文化传承。虽然中国传统文化糟粕不少,但它毕竟是我们身为中国人的独特文化基因,认识并熟悉它,是一个高中生不可逃避的使命。教材自然是主要阵地,比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就是一个很富于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可以与《兰亭集序》的“亦将有感于斯文”、《滕王阁序》的“兴尽悲来”等相印证;毕淑敏的《我很重要》提出的“自我意识”这个命题也值得我们老师好好阐发,钱钟书的《窗》,柯灵的《鱼书》就更不用说了。教材无非是些例子,当我们站在文化的角度与自觉来解读时,很多空白自然会有效填补。另外,这些年,我一直在向学生推荐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作为课外读物,学习他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历史事件与人物,景点与风光,尽管余先生饱受批评嘲讽,但我以为内容深度与艺术性方面能超越余先生著作的还真不多。当然,我也向学生推荐古代典籍,以我个人的读书体会,推荐应以先秦为主,倒不是说“原典”,而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更阳刚质朴,活得坦荡自然,一点都不像后世猥琐不堪。因此我推荐的是钱穆先生的《论语疏证》,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甚至还有余少镭先生在南都的白话专栏“栋笃论语”,感受古老经典的崭新面貌。

二是历史批判。我不是历史老师,但语文和历史在很多方面又不可分割,所以从语文的角度来解读历史也不失为一件很有趣也很有意义的事。比如田忌赛马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我们通常都会对孙膑的聪明才智赞不绝口,可如果我们站在现代立场,就会发现中国人缺少契约精神,缺少公平竞争意识,其实所来有自。语文可以这样联系现实生活,对现实有指导意义,我个人以为这种解读出新是充满灵性的,才是对学生有益的,才能保证学生每上课必有所得。比如《阿房宫赋》,作者借古讽今,劝谏统治者借鉴前朝灭亡教训,懂得爱民惜民,永保天下,我结合强拆这个社会热点问题,结合微博内容,提出本文作者一厢情愿,统治者个人道德不可靠,私产保护和法治意识才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唯一途径的观点。再比如《巩乃斯的马》,散文讴歌的是生命活力与进取精神,似与历史没有任何关系,但作者歌颂这种自然的伟力,对骆驼、老黄牛的贬抑,其实也是对我们这个民族过于驯化过于温良恭俭让以至活力与激情退化的批判。特别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学生往往不喜欢,因其过于阴暗冷涩,我强调指出,这是因为先生对中国历史太熟悉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呼吸于这“无爱的人间”的寂寞,无法光明灿烂,笔调也许沉重,但直面社会真实的勇气不也是我们需要的吗?而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并不少见。

三是体验宗教情怀。中国是个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但没有纯粹的宗教,只有实用哲学,实在是件很遗憾的事。我曾反复读过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通过了解西方社会发展史,深深体会到宗教精神和坚定的信仰对一个民族的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对周国平先生特别感兴趣,多次向学生推荐周国平的著作,有哲学色彩很浓的散文集,还有专著《妞妞——一个父亲的笔记》,启发学生思考一些抽象而严肃的大问题,如人生目标,终极价值等。我曾戏称自己是哲学系毕业,对眼花缭乱的俗世乱象不是很在意,而对隐藏在背后的世道人心、价值取向、文化理念等特别有兴趣,我个人认为就目前的社会乱象来看,几乎只有宗教才能带领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走向新生。于是,我带学生读《每个人的苦难里都有我们的一份罪》,超越自我,胸怀广博,体会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大学投毒案,和同学们探讨如何心怀感恩与人相处、如何在浮世喧嚣中保持清醒头脑坚守良知的问题;关注食品安全系列问题,启发大家思索如何坚守社会底线,拒绝诱惑,我心有主……我的教学体会是,将现在的学生从光怪陆离、声色犬马的社会现象中拉出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让中国的学生超越现实超越个人利益追求终极价值和彼岸关怀,更是难上难,所以很多时候,老师就是一个殉道者的角色,悲壮而惨烈。

四是宣传普世价值,教给学生民主、尊严、自由、平等这样一些真正现代公民概念。早年读陈寅恪传记,接受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生观,我认为,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智慧种子的播撒,思想束缚的解除,我坚信教育的目的即“立人”,是为这个背负沉重历史包袱的民族贡献一批具备现代思想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因此,我坚持开启学生的智慧,鼓励学生睁眼看世界,清醒不盲从,甚至可以怀疑老师或教育的权威。我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带学生走近顾准、遇罗克、张志新、林昭这些仰望星空的人;布置寒假作业就是人手一本李承鹏的《全世界人民都知道》,让孩子们思考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少些沮丧多点信心,少些抱怨多点建设,少些随波逐流多点道义承担;我也在讲鲁迅作品时向同学们推荐邵建教授的《胡适与鲁迅》,这个社会需要鲁迅式的对专制和愚昧的清醒而坚定的批评者,同样也需要胡适先生这样对民主和自由理念务实而执着的建设者……我的博客和微博对学生都是开放的,上年教高三时写的下水作文“前面和后面”就是微博内容的一个小融合,1000字的文章其实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写完了。

我认为,对孩子们进行这样的引导和教育,其实就是教会孩子们如何面对现实生活,如何具备生存的智慧和眼光,如何衡量欲望与理想,如何追求更高更完美的生活形式,一句话,就是教孩子们活得更像一个人。

很坦诚地说,我平时的教学问题也很多,基础题做得少,学生不熟练,作文要求高,学生上不去,结果我的学生每次考试得分都不高,给大家当了一回反面教材。说得也是,辛辛苦苦做了这么多的积累,下了这么大的功夫,效果不好,似乎不值得,后面可以改进提高,突出教学效果。我认为,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刻给学生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看到生活真实的面貌,世界本应成为的样子,给学生打下一点精神的底子,才是一个高中语老师最大的价值,这个远比多做几套练习来得重要。我的梦想是成为孩子们的精神导师,成为点亮他们生命之灯的那个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 标签:教学 论文 生命 准备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