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问题策略教学之四:杜甫诗五首(选四)
[ 2014/2/28 10:48:00 | By: 瓜哥 ]
 

问题策略教学之四:杜甫诗五首(选四)

 

《月夜》

1.“清辉”指什么?

2.“双照”是什么意思?

3.这首诗要表达什么?

4.第三联和全诗的关系?

5.为什么要写小儿女不晓得“忆”?

6.为什么不从自己的角度写,而要从对方的角度?

7.明明在长安,为什么今夜却是?

8.如何理解第二联?

9.第三联是写景,按常理应该放在前面,为何放在此?

10.第三联的华丽描写是为了烘托什么?

 

《蜀相》

1.为什么要写诸葛亮?

2.为什么祠堂如此荒凉?

3.颔联和全文有什么关系?

4.为什么要写城外柏森森的景象?

5.诗人借诸葛亮表达什么情感?

 

《又呈吴郎》

1.“任真”是什么意思?

2.“恐惧”什么?

3.到底是谁在“思戎马”?

4.“缘”是什么意思?

5.第四联似乎与前三联关系不大?

6.最后一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7.“无食”句有哪四层含义?

8.作者劝告吴郎是否暗指什么?

 

《登岳阳楼》

1.第三联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既要写洞庭湖的“坼”,又要写“浮”?

3.为什么要以今昔对比手法写?

4.前两联的写景与后两联的落寞、国难有何关系?

5.第三联写亲朋好友,第四联写戎马,有何关联?

 

 

第一节课课后,我很不满意这样的学习结果,近乎浪费时间,于是我反思,是不是自己的问题焦点设计得不好,过于突出了理解,而忽略了欣赏?是不是我太保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太不放心,不相信他们能够独立自主地欣赏诗歌的艺术性?于是,在另一个班,我将问题焦点改成了:请选择一首你最欣赏的诗歌,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准备作全班交流。

下面是学生对几首诗的欣赏(后附老师的补充讲解——我还是不太放心啊!)

《蜀相》

1.第三联:用典,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生平事迹,第一句重才,第二句重德。(老师补充:诗歌是精炼的语言艺术,选取典型事例或典型景物,高度概括,浓缩画面或生平,以点代面,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2.第四联: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赞颂和伤感,其目的是……(老师补充:这也是诗歌理解的一个重要技巧,知人论世。虽然书下注解并未告诉我们诗歌的创作背景,但结合诗人生平,我们不难知道,本诗写于安史之乱,诗人凭吊英雄,肯定寄寓了这样的用意,国难才思英雄,思良将。)又有学生问,这两句似乎可以用在其他时候……(老师补充:是的,真正好的诗句往往是超越其具体语境,产生普遍而永恒的意义的,这两句经常被后人引用,或是对死去英雄的歌颂,或是英雄迟暮时功业未竞的自我悲叹。)

3.第二联:描写祠堂里的春色,渲染一种伤感的气氛。(老师补充:请大家好好读读这两句,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对,就是“自”和“空”,大家再好好吟咏,体会这两个词的韵味,是不是可以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悲凉凄怆,是的,春色无边,春光明媚,但英雄早已不在,在诗人看来,这美好的景色又有何意义呢?这里,我们也要注意诗歌欣赏的一个重要方法,找出关键字,体会其韵味,即“炼字”。)

4.第一联:“柏森森”,渲染了一种静穆的气氛。(老师补充:这也是一种点染法,将诗人的总体感受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5.(老师补充:请同学们总结归纳一下我们刚刚学习到的诗歌欣赏法,知人论世,炼字,浓缩点染。好好体会,并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欣赏其他诗歌。其次,请同学们注意律诗的基本结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叙事抒情。课后注意整理笔记。)

 

《登岳阳楼》

1.第一联起笔,表达对岳阳楼的仰慕之情。(老师补充:岳阳楼名联)

2.第二联写景,运用夸张的手法,视野辽阔,气势恢弘。(老师补充:请同学们将此联与初中学过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进行比较,体味两联的不同之处。)(大家反复阅读全诗,会发现律诗的基本结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3.第三联联系个人身世,抒发悲苦之情。(老师补充:其实之前同学们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前后两联是如何过渡的,大家不妨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的转换。即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洞庭湖如此烟波浩渺,而一孤舟如此渺小,漂泊无依,令人不禁悲从中来。)

4.第四联推己及人,像我这样遭遇凄苦的,在这个动乱年代,又何止千千万万!(老师补充: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从个人的际遇出发,联想到千千万万如我一样辛酸苦楚的人。这才是杜甫的伟大,一个胸怀天下的诗人的伟大。)

5.因了这样的胸怀,杜甫才成为了诗中圣哲;因了这样的视野,杜甫的诗才成为了诗史。

 

《月夜》

本诗的精妙处在于诗人不明写自己对亲人的思念,非要从拟想对方入笔,将思念之情表达得婉曲动人。

这种相思之苦是纯个人的吗?——时代缩影

反复诵读,体会“怜”字的深沉内涵。

 

《又呈吴郎》

古代的微博私信

言说的技巧:假装糊涂,巧妙化解对方尴尬。

 
 
  • 标签:诗歌 教学 问题 策略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