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2015/3/1 8:23:00
>>农村年轻人的知识无力感如何消除(转帖)

(个论)熊丙奇专栏:农村年轻人的知识无力感如何消除

春节期间,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社交媒体疯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80后博士生王磊光,如今在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上学。在这篇笔记中,他描述了自己返乡的见闻:交通没有以前那么拥挤,但家乡人与人之间联系渐渐疏远,而农村里年轻人的婚姻受到了物质的压迫,知识的无力感也十分强烈。

知识的无力感,可能比“读书无用论”更准确地反映出当前大多数农村年轻人对知识的态度— 不像过去那样,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不读书,没有知识,也没有好的出路—而如果这种无力感进一步加强,就可能演变为“读书无用论”,事实上,在少数农村地区、农村青少年身上,已经出现了“读书无用论”思想。

怎样让知识“有力”?一种思路是让知识具有改变命运的力量,因此,很多人强调要给农村学生上升的通道,可问题是,这种改变“命运”是和学生升学、获得学历,再用学历去敲响“命运之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在精英教育时代是行得通的,能上大学的学生比例很小,因此,读书、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更贴切地说,是“升学改变命运”。而在大众教育时代,这却难以行得通,就是眼下,中国18—22岁的同龄学生中,已有34.5%的可以上大学,其中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注定不可能从事可以改变他们命运的所谓“精英”工作,读完大学后,很可能和高中毕业甚至初中毕业的学生一起抢工作。

再强调读书升学的价值,知识的无力感会更强,直至出现“读书无用论”,只有强调知识改变生活、完善人生价值,就是不能升学,读书也会有价值。这就需要反思中国现在形成的升学教育模式。

总体而言,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围绕升学设计的,学生从小学学习的知识,就在准备未来的中、高考。具体特点是,除中、高考科目之外的科目学习都被边缘化,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心理教育这些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的教育都不被重视。升学教育模式之下,读完书能升学,就算成功,而读完书不能升学、考上大学,就会被视为失败—“书白读了”— 以前是考上专科学校,在农村也被视为“鲤鱼跳龙门”,现在,则要至少考上二本(甚至一本)院校,才被视为“考上大学”,而能考上一本的学生,在每年的全国高考生中不到10%,农村地区则更低。如果上重点大学才能改变命运,那其余的学生怎么办?另外,由于在求学期间只顾学习升学的知识,而没有学习、掌握生活所需的技能,这些学生的就业十分艰难,如果没有上二本以上的学校,很多学生就觉得前途灰暗。

只有打破升学教育模式,让基础教育不只是围着升学转,而是在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以培养自食其力、能改变完善自身生活的劳动者为目标,重新构建升学考试制度、人才评价体系、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内容,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重视生活教育、生存教育、人格教育,知识的无力感才会消除—这些知识不只是派升学的用场,而是服务于每个受教育者的生活、成长,对于农村来说,这也是改变农村的根本力量,只有如此,才有可能让农村成为青年人的事业舞台,而不是每年一度春节回去看看的一个被荒芜的地方。

(作者系教育学者)

 

victoriazsl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标签:知识 生活 人生价值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http://blog.sysuschool.com/u/victoriazsl/index.html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