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谈语文老师的素养 
[ 2015/9/7 21:00:00 | By: 瓜哥 ]
 

成都听课感想一

谈语文老师的素养

 

今年暑假,去了一趟成都,参加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语文教师优质课竞赛听课活动,历时三天,共听了14节课。各种课型都有,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课与写作课,课内文章与课外拓展材料,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特别是本次老师上课用的都是人教版全国通用教材,好多文章都有点陌生了,对我而言听课是一次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认真听了两天半,既有印象深刻的魅力课堂,也有感觉一般的普通课。下面结合自己的听课记录和课后随想,谈几点个人观感。

一是中学语老师的素养。应该说,参赛者都是各省竞赛一等奖获得者,都是有两把刷子的,不然也轮不到他们走上这个舞台,总有几个方面的素质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听课时我略微总结了一下,大致上有这么几条:一是口齿清晰,发音悦耳,范读有范,让人一听一看就佩服——当然,要是外形光彩照人,那就更好了,呜呜;二是对文本的解读精细到位,这一点,特级教师刘祥的《语老师的八节必修课》阐述得比较清晰,不再赘述;三是文采斐然,出口成章,打动或感染学生,有人格魅力和学科魅力;四是板书规范清晰,井井有条,最后无论多少总像一篇文章;五是反应敏捷,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或困惑处,通过追问使教学内容即时生成;六是教材拓展新颖灵活,比如引进学生喜闻乐见的时新素材包括网络与视频等,但必须紧扣能力要求点;七是教学理念先进科学,并且有较深厚的学养。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总结,缘于上课老师的表现。

听课时,几位女老师如新疆崔萌萌、北京车珊珊,真的具备很好的语老师素养,音色动人,朗读有范,听她们讲课真的很享受。而另有一些课堂气氛沉闷,与老师的激情缺失不无关系。据我观察,凡是成功的给人留下鲜明印象的课,老师富有激情感染力的学科语言,总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广州的杨子江老师就被誉为“虽不风流但倜傥,虽不俊秀但飘逸”,老师的个人风格鲜明,确实让人舒爽。

赛课,当然会选择完整的教学内容,而高中课文有很多是一节课没法装得下的,教学内容太丰富,如参赛者所言,总是讲不完,如《滕王阁序》《报任安书》等。如何取舍,才见出一个语老师的功力。很遗憾,上课的两位老师没有注意,或者说还缺乏这样的能力,几乎一个人包办了一节课。我一直以为,长文不是不可以短教,关键在于选准切入角度,大胆勇敢,删繁就简,直击核心。说白了,这种课,学生与场地都是陌生的,你只需要负责这一节课,至于文本的其他内容,交给他们自己的老师好了。比如《报任安书》,就应该拈出“一辈子的奋斗只为活得像一个人”这样一个句子,思考司马迁在人生重大关口时的思索与选择,反复理解并诵读文本中几个重要句子语段,甚至还可以拓展屈原与司马迁人生选择的比较。也许这样的课会有不重基础字词的批评,但一课一得,至少有亮点。

也许是因为年纪大了,对技术手段不是太在意,更重老师个人的知识素养。知识素养高的老师,他的课堂总会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意犹未尽,真正爱上他的课。江苏老师周健讲林语堂先生的散文《动人的北平》,课文我不是很熟,他抓的一个教学难点是“车夫述说生活的不幸,为何作者要以轻松幽默的笔法为之”,我感觉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老师教学设计严谨,思路清晰,课外资料详实,看得出有较深厚的学养。坐我旁边的老师刚好也是江浙一带的,他告诉我,他的同事中有很多老师有非常清晰的人生规划,研究很有深度有心得,在全省内外都有一定影响,这个老师也是其中之一。反之,另外一位老师讲《梦游天姥吟留别》,竟然连本诗的主旨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都没能拈出,更谈不上理解这一句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这恐怕就是老师的知识素养欠缺了。还有一位老师讲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既没有关注中国诗的特点,品鉴诗歌语言与意象,也没有讲出比较文学的特点,更没有欣赏先生睿智机敏的语言,定位模糊,中途半端,这种教学选择上的失败,根本原因还是老师的学养欠缺。

无独有偶,有位老师上写作课“注重创新,学会写得新颖”,拈出了近年来一个热门词“中国大妈”,列举了各种表现与各种新闻,比如广场舞,炒股,海外买金,南京彭宇案,街头抓坏人……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应该说,引入生活素材还是不错的,但由老师对材料缺乏明确的分类,没有告诉学生大妈的形象有好多种,有普遍形象还有特殊个体,有大妈主休还有国家形象代表……尽老师告诉学生思维类型,但由于材料没有分类,学生一直无所适从,一节课下来,并没有真正达成教学预设目标。这里暴露出老师知识的缺陷,至少她自己逻辑知识模糊,质疑与批判性思维缺乏,才会这样笼而统之地将材料全交给学生。另外,她这一课是讲创新思维,我个人以为,今天我们追求标准化答案,强调思想的统一纯洁,从而扼杀了真正的思想自由,也就从根本上扼杀了创新,单靠课堂上的这种小打小闹就能培养出创新?也许话扯得有点远了,但质疑与批判性思维这种思维模式的缺失,才是南辕北辙的根本原因。

说到教学理念,我觉得既是如何看待本学科的教育地位的问题,又是更宏观地审视教育功能的问题,即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具备了什么样的学习能力以解决更多更复杂的问题,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差异。有位老师讲白居易的《长恨歌》,提了三个问题,“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唐玄宗?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杨玉环?你理解的主体是什么?”应该说,主线非常清晰,课堂结构也很流畅。但听课后我有一疑问,学生学过这一课后,究竟获得了什么语文能力?或者更进一步,这首诗与我有什么关系,我从中获得了什么样的人生启迪呢?入乎其里,还得能出乎其外,没有这样超越的视野,这样的学科自觉,没有“读——悟——明”的思维磨砺和沉淀,这节课恐怕还是会大打折扣。而这样的课还不少见,这才是让我更惆怅的。专家评课时,也反复强调语文学科的专业性,教学的任务是欣赏汉语之美,体味文章之美,感受人性之美。

设计问题和追问,是语老师的教学智慧之一。例如,来自贵州的程燕燕老师讲《渔父》时,立足文本,扎根文本,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本中的三次对话,从语气和句序入手,细心体会屈原和渔父两种不同的人生观,甚至不放过学生对“随遇而安”这个词的理解,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体现了语老师的价值。专家评课时也说,循循善诱是语老师的一项能力,教学其实就是为学生搭台阶,帮助学生深化理解与认识,无能的老师才像《水浒传》中石秀劫法场一样生硬而粗暴地提出结论,逼学生记笔记。可以这样说,每位上课的老师都有这样的问题设计,而精化需求,让学生明白当下的思考任务,则是优秀老师的特质。好的课堂,老师能够因势利导,以课堂生成为中心,灵活而机智地完成学习任务;实在达不到这样的境界,只好让学生上我的道,与我同行,这是像我这样的普老师无法颖脱的原因。

以上是我听课时随手记下的,结合具体课例,拉拉杂杂,不成体系,更挂一漏万,胡说八道之处,请大家批评。

 
 
  • 标签:听课 感受 老师 素养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