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高度
听孟子《陈情表》有感
话说人的名,树的影,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说了,“读《出师表》不流泪者不忠,读《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于是这“表中至文”被推上了神坛,供人膜拜。以前我也一直这样讲《陈情表》,生怕背上“不孝”的骂名,但私下我其实腹诽不已,甚至惶恐不安,难不成我天生反骨,不忠不孝?今天孟夫子终于做了那个勇敢的小孩,告诉我们“其实国王真的没有穿衣服”,也让我放下了心中的大石头。
开篇解题,孟子拈出了“私情”一词,全文表达的就是个人想法,欲先尽孝然后再为国家尽忠(即义务),内容并不复杂。但李密态度极尽谦恭,全文连用了27个“臣”字(其实还可以告诉学生,“臣”的本义就是奴仆),一介布衣,为何还自称“臣”?这个问题问得好!除此而外,作者还不惜出卖个人隐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少多疾病,九岁不行”,自贱自辱,“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猥以微贱”,这是为什么?真的是人至贱则无敌吗?不,是因为他有着难以启齿的苦衷。他是前朝旧臣,国家破亡,难免心生二志,是被猜忌、提防的对象。
明明是“婉拒”,为何要说这么多,不停地“颂圣”,为本朝歌功颂德,天朝威武?原来“孝”才是他最好的挡箭牌,一个“孝”字,化作了温情脉脉的面纱,遮掩了多少闪烁隐约、不足为外人道的心里话!孟子进一步拓展,捷克作家哈维尔说,“每个人都希求人性正当的尊严,道德的完善,人性的自由表现和对现实存在的超越感。然而每个人多少都有在谎言中生存的能力。每个人都会屈从于世俗的降低人格的企图和功利主义。”尽管我承认,他找到了一个好借口,借力打力,但这何尝不是自寻死路?我原先一直不以为然,你不是说你至孝吗,那你为何在蜀汉为官?你是如何做到“臣侍汤药,未尝废离”的?再说了,再高明的技巧也只是技巧,隐忍为奴,苟且偷生,不值得学。不过,司马炎比我大度,根本就没有和他计较。
夫子提出了一个让整节课熠熠生辉的一个问题:这是个什么样的时代?(其实这个时候可以推荐易中天的《中华史》魏晋风度篇)司马氏血腥屠杀曹魏,偷天换日,出于“维稳”的需要,对于亡国的蜀汉旧臣,笼络怀柔,只是个高姿态,换言之,李密也只是个政治道具,给“借来了”,面对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们,你能怎么办?你又能如何?于是,他才这样自轻自贱,宣誓效忠。在权力崇拜的文化体系中,所有人都要异化为工具,符号,而人自身的价值则从来都是被忽略不计的。为了讲清这个问题,孟夫子举了刘伶的例子,说他就没有李密那种可怜样,可惜他没有说明说透,如果不需要你做工具,你当然可以洒脱,可一旦你被看中了,被“宠幸”了,被“体制”了(这个词难度很大,学生……),你以为你可以幸免吗?刘伶之所以拼命喝酒,其实只是借酒避祸,拿自己的身体(其实也是生命)作牺牲品而已,潇洒的是外表,内心的苦楚同样惨烈。夫子追问道,这样的时代是正常的吗?果然老辣!从李密的表里,孟子读出了唯唯诺诺、小心谨慎背后的焦虑,并拓展了一段茅于轼先生的话“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中国历代专制皇朝的政治结构,从本质上看是建立在缺乏人权安全的人际关系之中的。人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必须用尽心机才能保护自身的安全。”
应该还有这样的追问:难道中国历史只有那个时代才这样变态吗?非也!鲁迅先生早有名言,中国历史一言以蔽之,就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于是,高潮出现了——你愿意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社会中吗?没有人愿意,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风险,可以活得真诚坦荡、活得有尊严有体面的社会里。夫子告诉我们,这样的社会几个基本的标准是:人的自我意识觉醒,重视个体生命体验,追求灵魂自由的生活。
听课时我暗暗替孟子着急,赶紧问啊:那么,今天这个愿望可以实现了吗?可惜问题太澎湃,孟子不敢问,我也不敢问啊!孟子只是隐晦地,非常技巧地问了一句,孝,是人之为人的本能,可以说不需要教,那么编者编进教材的目的何在?请同学们思考。狡猾大大的!
必须声明,这里既有我的听课记录,更有我自己的构思,不完全忠实于课堂原貌,料想夫子会原谅我的唐突。
我说过,一流的高中老师必须讲出自己的解读,给人以震撼,思索。关于这一课,末流者讲孝,中流者讲婉拒技巧,上流者讲专制社会与人的异化,孟子的课达到了这样的高度,老师读书高远,拓展旁征博引,让我醍醐灌顶。一篇古老的课文,却上得如此精辟警醒,如行山阴道上,流光溢彩,让人目不暇接,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呵呵。
按罗主任的意见,要提一点建议。我的设想是,关于家国同构的广告,内容上联系远了点,更关键的是学生的理解层次也不到,这节课容量太大了,不如略去吧。其实我是舍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