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一则逻辑训练的好材料——《烛之武退秦师》
[ 2018/10/11 21:19:00 | By: 瓜哥 ]
 

一则逻辑训练的好材料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说词的逻辑错误

 

《烛之武退秦师》是传统名篇,高中语文教材的常客。尤其是其游说之辞,可谓千古流芳,真的如篇中所言,“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为分析与点评方便,且抄录如下:

、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将焉取之?阙以利晋,唯君图之。

我专门查了一下,网上一面倒的为此文点赞,甚至称此文逻辑学的典范。还有有心人专门总结其说辞包含的逻辑知识:

其一曰同一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既然您秦国是为利而来,我就喻之以利,说辞全过程都紧紧围绕一个字。

其二曰矛盾律:秦晋表面上结成联盟,实际上是各怀野心。烛之武充分利用两国之间的矛盾,成功说退秦师。

其三曰排中律:站在秦利的高度上,烛之武通过逻辑严密的层层递进剖析,入情入理地告诉秦王:灭亡郑国,秦获利还是晋获利?灭亡郑国之后,对秦国而言,晋国究竟是敌,还是友呢?攻郑与友郑,孰利孰弊?
  正好这几年我对逻辑学非常感兴趣,就试着从逻辑谬误的角度重新解读这一名段,也启发我的学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的目的是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想起著名哲学家
黑格尔的名言,东方不是思辩的民族,而是伦理的民族我真的为我们中国人的智商着急!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这是不是太违和了:被干掉后,案板上的肉在操心,你们两家分我这块肉,如果分不均匀,厚此薄彼,会不会不和谐!这等深谋远虑,为他人着想的胸怀,是否太过自作多情。就是一个打短工的,都少不了一份跑腿和流汗的福利,更不用说两个合伙做生意的股东自有利益平衡之策,关你个不相干的亡国奴什么事啊!这种窘迫,正是我等屌丝经常被人笑话的“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的尴尬。我承认他说出了一个事实,晋国近而秦国远,即使平分,对秦国来说,难免会有一块“飞地”,时刻都会惦记安危存亡,但我更愿相信,两个大国自有解决的智慧和办法。再说了,即使我们两家有矛盾,那也是分赃之后的事,远着呢。逻辑上,这叫“红鲱鱼”谬误,即诱使对方脱离最根本的核心的问题,转而关注枝节性问题,以掩饰自己真正的弱点。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这个可以叫“诉诸传统”谬误。秦国朝觐周天子,以前需路过郑国歇息,以后你们也可以照样啊,我们只会更热情更周到地做好服务,保持现状不是很好吗?当然也可以叫“合理化”谬误,即用一个貌似合理却虚假的理由,来掩饰真实的原因。您看,如果不攻打郑国,和郑国友好相处,益处多多。而事实更可能是,灭了郑国,我就有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落脚点,从此我就是这块土地的主人,随心所欲,根本不用考虑仰人鼻息的潜在危险!事实上,秦国派驻的守军最后就是被人一顿奚落,灰溜溜地逃散了。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我承认,点明秦晋两国曾有过的历史矛盾,戳伤了秦穆公似乎已经痊愈的伤疤,烛之武挑拨离间的本事很高明,煽动仇恨,攻心计离间计用得好,但这段话本身就有很大的漏洞。秦穆公为了逐鹿中原,的确用尽了心事,比如之前帮助晋惠公即重耳的弟弟回国即位,只是这个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翻脸不认人,答应的两座城池也不给了,让秦穆公空欢喜一场。但,怎么说呢,这段古只是骗子和傻子的故事,上当受骗只能反省自己的贪婪。顺便说一句,凡是答应条件毫不犹豫,猴急猴急的,通常都是丝毫不准备兑现的,这是最正常的人性。更重要的是,晋惠公是晋惠公,晋文公是晋文公,两个人怎么能够完全重合呢?晋文公之前就根本没有答应秦穆公什么条件,堂堂正正,做人大气沉稳,根本不是那个出尔反尔、背信弃义的弟弟能够比的。此晋非彼晋也,烛之武在这里故意模糊对象的差异,以一个笼统的“晋”取代了个体的差异,其实犯了词义暧昧的逻辑错误。

“夫晋,何厌之有!”

只听这一句,我相信一个理智的人一定会警觉:郑国本就是晋的属国或曰盟国,在他人背后说自己朋友的坏话,这人品真够可以的;再说了,一个盟而不忠、在背后又和另一个大国勾勾搭搭、想抱别人粗腿的家伙,本身道德就是一坨屎,忽然要站在道德高地,义正词严地指责别人的道德缺陷,说别人长得像坨屎,这是想要干什么?他的话能信吗?再说,这句话本就犯了“人身攻击”或叫“投毒于井”的逻辑错误。顺便说一句,拿人性的原罪来说事的,大家都要警惕,因为他说的一定就包含了我,还有他自己!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将焉取之?阙以利晋,唯君图之。”

读到这里,我不禁一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晋文公要灭掉郑国是因为旧仇,也出于称霸中原的政治策略,但这绝不意味着晋国准备破坏秦晋同盟的良好关系。故事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秦国撤军后,晋文公非常大度,没有立刻追究报复秦穆公背信弃义的小人行径。同时,晋文公此举更不意味着他有灭掉其他诸侯、一统天下的野心,晋国过去没有、之后也没有向西扩张!烛之武又犯了稻草人的逻辑错误,即故意歪曲对方的意图,得出一个完全虚假的结论,并大加挞伐。这种肆意夸大、危言耸听的言语风格,完全不讲逻辑,非常有害,而遗憾的是,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熟的。

面对这样一篇漏洞百出的说辞,真的很难理解秦穆公的“心有戚戚”或者“龙颜大悦”,就这智商还想逐鹿中原,真让人感慨先民的脑部发育水平。更可气的是,这样的说辞竟然千古流芳,赢得一致称赞,我只能叹息,对我们来说,逻辑理性之路,漫漫而修远啊。

福建派语文界泰斗孙绍振曾说过,要有理性,就要做不动感情的分析,满足于抒情就肤浅了,就没有头脑了。语文教师可以立足于教材名篇,引导学生做深层阅读,在学习欣赏语言艺术的同时,渗透一些相关的逻辑学知识,让学生学会站在逻辑的角度去大胆发声,做一个有独立思想和坚定理性的人。

 
 
  • 标签:语言 逻辑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