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2019/1/14 14:59:00
>>对语文核心素养及教学改革理论的一点实践——株洲学习心得

20181117日至18日,语文科组前往株洲学习。两天课程,两位专家准备了丰富的内容,具有针对性、指向性,并且将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收获满满。特别是其中一位老师作的以《考查语文核心素养的路径与趋势》为主题的讲座,突出了核心素养的重点,并从高考语文出卷的特点与趋势来探讨核心素养的表现,将本是抽象的核心素养理论落到了实处,这让我教学理念的转变有了方向,也开始思考具体的操作方法。

比如,他的讲座中提到,增强试题的开放性,注重考查思辨能力;创新试题情境设计,丰富材料形式,注重考查信息处理能力;要挖掘现实中的问题,设置典型任务,注重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考试和理论倒推到教学中来说,今后教学的重点不应该是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而是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而语文的审美功能又注定语文不可能完全只注重实用性,它还肩负着提升学生内在品质、心理调适能力等任务。整体来说,就是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学生的主体性。

再结合前一段时间听了那位去南京参加“任务群教学”培训的老师的报告,我开始了我对于这些理论的尝试。

我对《中外传记选读》做了两次尝试,第一次是《杜甫传》。

首先,布置阅读任务。我在导学案中设置了三个问题,并附上刘小川《品中国文人·杜甫》(节选)、《新唐书·杜甫列传》以及冯至的《杜甫和我们的时代》三篇文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问题如下:

1.阅读教材中这篇文字后,将疑问记录在下面的空白处,并与其他同学讨论,尝试找出答案。

2.阅读补充资料,捋清杜甫生平事迹。(如:共分为几个时期?每个时期身处何处以及做了何事?)

3.以下四个问题任选一个详细作答。

1)在杜甫一生中,并不是一开始就关注百姓,他的思想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请阐述。

2)在作者冯至的笔下,杜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这篇传记与补充资料中刘小川的《杜甫》,风格有何不同?

4)你对万方多难成就诗圣如何理解?

然后,对学生的解答做一个细致的检查。以掌握学生读懂的程度,在上课时有侧重地讲评。

最后,呈现我所写的答案,提供给学生做一个参考,也是在学习方法、价值观方面的一个引导。

我发现这样做比我之前比较保守传统的方法有几个好处,第一,大部分学生在我的再三催促下会去阅读和解答;第二,学生阅读的时候更有目标性;第三,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更高,因为是经过思考和写作之后的回答。

但是不足之处也很明显,第一,学生不会提问、不会讨论;第二,将杜甫的精神品质与现实相联系时,学生谈得都很浅。由此可见,学生的阅读量和思维品质还需要大大地训练和提升。

第二次是对剩下的五篇传记做了一个整体的设计。目的在于从文学上来讲,让学生了解各类传记的特点;从实用性来讲,让学生从这些伟人身上学习优秀的精神品质,希望对他们的的生活和将来的人生起到一点作用;还能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从整体上去思考问题。整体的设计如下:

第一,提前一周告知学生下周传记阅读的计划与安排。主题为“仰望伟人,脚踏实地”。

1.阅读:至少读完必读篇目的三篇加上《沈从文传》,做好笔记,写好旁批(周末完成)

2.思考与动笔:详细完整地表述答案,不能写关键词(课前完成)

3.讨论(课上完成,1课时)

4.课堂展示与分享(课上完成,2.5课时)

5.写作(1.5课时)

我把设置的问题呈现给学生看,学生带着这些任务去阅读、思考,并写下来。

1. 所阅读的传记中的传主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生平经历、人生成就、精神品质……

2. 我们从这些传记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3. 自传、他传、评传这几种传记中,你更愿意阅读哪一种?为什么?

4. 小组内部针对阅读的传记,提出一个问题,并讨论出结论,向大家提问。

第二,检查学生的答题情况,不理想的话,就再给一些时间阅读。总之,要达到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认真做了解答的程度。

第三,课堂讨论。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告诉他们将来上大学或进入社会以后会有各种小组合作的实践,现在需要掌握与人讨论、合作的技巧,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1.小组长主持讨论,给成员编好号码;

2.每个人都要参与,并做好记录;

3.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看法,并做好发言的准备。

第四,课堂展示与分享。具体要求如下:

1.随机选取小组里的号码进行发言,发言要简洁,每一个观点都要有举例,必须板书发言的关键词;其他组的答案不能有重复之处;

2.观众要认真听,做好笔记,并质疑;

3.发言者要对质疑者做出回应,让提问者满意为止。

第五,写作与表达。特意设置了与传记阅读相关的作文题目,算是另一种的阅读心得体会。

二选一,800字以上。

1.我们所读的传记中的传主拥有优秀的精神品格,比如:创新意识、善良正直、坚强毅力、批判质疑、热爱生活、责任担当、奉献精神、审美敏感、探索冒险。请从当中选择2-3种,形成有机关联,成为你所向往的理想人格,并据此给父母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未来想成为哪一种人。

2.对父母和他们的亲朋好友进行采访,搜集翔实的资料信息,为父亲或母亲立一篇小传。写好后让父母进行阅读、修改。

  在学生的小组讨论阶段时,气氛颇为热烈,我去下面转悠,能听到他们真的认真的讨论问题,基本上每一个人都参与了,互相提问、质疑,然后作答。有一个学生问我“沈从文先生小时候经常逃学,也没读过什么书,他后来却成为这么优秀的一个人呢?”,我忍住了立即作答的冲动,告诉他所在的小组的全部的同学“你们自己先尝试解答这个问题”,第二天上课前,他们小组告诉我在文本里找到答案了,“沈从文是在是生活这本大书里学习并成长的因为他对生活有着极强的观察力和强烈的热爱”。我相信这个答案绝对比我直接告诉他们印象要来得深刻得多。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他们的回答和提问不时冒出很精彩的言论,比如,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掌握了传记的特点,比如,学生发言说“自传呈现许多不为他人所知的细节,更能体现传主的内心世界,真实可感”;还有学生在讲传主的精神品质时,说“这些伟人都有探索和坚韧不拔的品质”,然后按照要求,都能举例说明。

课后思考了一下,这样的教学设计至少有以下好处:

第一,换了新的上课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提取和整合关键信息;第三,第二个问题的设置能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将所学内容指引自己的人生;第三,第三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鉴赏传记,这是一个基础知识点;第四,最后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思辨;第五,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学习跟同伴合作,还能多维思考问题;第六,将阅读、思考、表达相结合。

不过,目前的尝试比较粗糙,不成系统,很不成熟;在如何引导学生从整体思考问题、不抠某个细节,这也是个大问题;特别是在评价方面,不知道如何评价和检测学生在采用新的学习方法以后的效果,还特别担心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这些问题都还有待思考出解决的办法,要进一步地学习、完善。另外,教师个人的阅读量和探究能力也要提升,正好借此教学改革的机会鞭策自己努力阅读,不然无法给学生设计出合适而又有趣的任务,对群文也无法准确地抽取主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

zhaofan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标签:语文 反思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http://blog.sysuschool.com/u/zhaofan/index.html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