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习得
《囚绿记》是人教版必修二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学校开放日,请来了正高级特级教师南武中学罗日明老师来给我校学生上课,也给我校老师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观摩机会。罗老师上课非常注重启发学生调动学生,整节课几乎都是学生在读,在思,在议,在交流。在我看来,学生能得出什么结论也许不是最重要的,学会了思考,领悟了学习课文的要点和方法,掌握了思维的一般性规律,也许才是第一位的。现在把我班三位同学的课后思考与困惑呈现出来,以作纪念。也提醒我自己,学生的学习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光充满个性,色彩迥异,更是一个反复咀嚼回味的过程。从罗老师的课里,我还可以琢磨出很多抽象的东西,比如思维规律,学习特点,学法指导……
学习《囚绿记》有惑
郑可儿
在课堂上,老师由作者的身世引出,提出了“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得知《囚绿记》写的是作者遇绿、囚绿、释绿、怀绿的故事。
起初我疑惑着,既分为五个部分,为什么一定以《囚绿记》为文题呢?
课堂继续下去,在几位同学的发言中,也渐渐牵引出日本大肆侵略中国的背景,照这么说,“囚绿”的“绿”也就包含了一些象征的意义。只是到底象征了什么呢?一节课下来,全班同学的思绪被拉扯到同一条线上,我认为“绿”也许象征着中国当时的国势吧。“囚绿”的过程中描写常春藤的艰难生长,或许就象征着艰难的国家命运。
但让我难以想通的,也有很多处问题。若真像以上的说法,为何作者会表现出对“绿”的痴迷和那种畸形的爱?在最后又为何要放绿呢?又为什么要怀绿呢?绿在作者眼中到底又是什么呢?
文章中对常春藤的称谓常有变化,从”绿影“”绿色“到”绿友“再到”绿囚“。称谓的变化也许是在不同场景而定的不同称谓,又隐隐带了一丝感情的变化。不难看出,在“绿色”到“绿友”表达了作者的亲密喜爱之情,那“绿囚”又包含怎样复杂的感情呢?是同情,是怜悯吗?我以为不然,却又难道出所以然。
在文章结尾,作者表达了对“绿”的诚挚的祝福,却也没有一丝“囚绿”的愧疚,好像与前面不一致?
学习了《囚绿记》,以上的种种问题一直在我脑中难以理清又难以抛弃。
读《囚绿》心得
李睿欣
读《囚绿记》最大的感受便是那重重绿影明媚后的悲伤。我读到的,有作者莫大的精神压力,有作者渴求解脱的心情,有占有散去的释然,有人与绿“命运共同体”的特殊情感,唯独少了一点,因国事而忧狂的家国情怀。
课上有同学问:“作者的心理变化主因个人还是国家?”以我之见,自然是个人的。全篇的每一行字、每一句话都与作者自身的情感精神领域息息相关,出最后某段中有提及“七七事变”,似乎不再见国的影子。可她终究是回答了国家。看着一旁老师露出赞许的笑容,我心中疑虑更深。
一下课便去与她讨论,才知她也没有十足把握,不过是打小来的套路:“遇到这种文章,只管往大了说便好了,肯定是没错的”。我终究是不作认可(这种说法)的;但在许多方面,尤其是考试时,又无可奈何的将其付诸行动。潜移默化中,这竟成为了我们思维的习惯了:为了高分,你必须要填上那个所谓的“正确答案”,哪怕它根本就是错误的。可是为了“有出息”“有面子”“前途好”,我们选择了屈从,甚至在这屈从的重复之中顺应了屈从。都说我们这个时代思想自由,可这种考试之中无形的约束,是不是对我们的思想以无形的方式进行了限制?都说要勇于质疑,可为什么这样的考试制度将我们的质疑“一律驳回”?考试,是不是现实版的“思想改造机器”?我们不再需要思考,因为“肯定往大了说就好”;我们写不出“轰轰烈烈”的文章,因为我们不处于家国情怀浓厚的战争年代。有人说,我们这一代人,格局越来越小,被困在“个体”的小格子间里,只看得见“小我”。只看见小我又如何呢?难道写作的情感之间,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吗?过去年代的人们,他们为什么就一定是写家国,而不是小我呢?
让我们设想:文章写于一年后,一年后的作者已经可以跳出当时的格局,较客观的看待过去的自己。假使他的烦闷忧虑真是主要为了国家,那么七七事变作为战争的开端,一年后战争仍在持续,作者的心情大抵会更糟吧,又如何会释然?如何会跳出当时,拥有客观的心境?
我苦苦寻找着答案。
听辩会
谢思思
周日学校开放日,一位外校老师给我们上了堂《囚绿记》,而这课讲的虽是“囚绿”,可我们的思想却丝毫未为其所囚。几位同学课上发言的那些“课外拓展”让我耳目一新,也有了些独道看法,以至于下了课便捉了两位同学一同论解此文。
仪在课上的见解说辞是最让老师赞许的,可我与欣却不以为然——这文的重心点真的在于讲国吗?
先前,我先独自将文读了几遍,没有什么感触,只觉它就是篇写“囚绿”的记叙文,只是对于后文突然出现的“卢沟桥事变发生了”,感到些许疑惑。我也曾硬将此文读出个感悟,但总觉鬼扯。后来见了《同导》说这文是讲述国家的,也是觉得真不可思议——原来还能这样想。
我对此文的关注点有些不同,我认为这篇文章最有趣的或许是在讲人,讲人性,讲社会——作者因为爱绿,所以选择住进了那房间,自以为是的将他与“绿”拉近了关系,称其“绿友”。又因为“渴绿”,于是将它拉进了屋内,明知道它更渴望光芒,但还是将其困在深黑的房间里。当“绿”的叶子开始黄了,作者仍旧不肯放走它,心怀愧疚却又自私的让它成为一名“绿囚”。我感受到了:作者的这些“囚绿”行为,其实就是将人们都会有的占有欲、私欲给放大了,把我们所做的行为给病态化了,使人会为其的利害感到深思恐惧,感叹人性的多样,不免联想到了社会中的贪婪、自私、暴力等现状……
仪和欣她们与我自然有不一样的看法,因此我们便开始了对自己想法的“澄清”。
其实从她们的辩解中,我可以发现每个人的读书方式与侧重点:仪爱读文,读内容读含义道理,她总紧扣于文不放。虽不似我爱联想,不似欣爱品味,但她可以准确的答出“标准答案”。她说她读文时很认真,会去查看关于文章的资料:作者——在读文时可以依着他的价值观念来读;时代背景——能够大概猜测到文章会是写什么类型的。
可欣与我却不大爱这样读书,觉得是否会太累了太认真了。我们在读文时倒有些相似,都爱以自我理解去解读文章,且更爱读人——只不过我读的是“许多人”,她则是“一个人”。
欣读人爱抠细节,总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做?”“这说明了什么?”“是不是想说明他的什么情绪、内心想法?”。她喜欢逐字去品,品那人的情感,品那人的想法,品那人的行为。她说《囚绿记》这文或许是因情而生文,借文来抒情。作者为何渴绿?绿代表了什么?是不是他失去了什么想到得到什么,而绿则是种寄托……
其实晚上躺在床上回想这次听辩会后发现,这也不过是个人的喜好关注点不同罢了。仪注重他表达了什么,欣是为什么是什么,而我则是表现了什么。
这次的听辩会的本质并不是为了争个谁好谁坏,只是为了述说不一样的思想。我们从不同的出发点读文,并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将其表述出来,给予别人新的想法——譬如在听仪的看法时,我们虽也悄悄的调侃她是不是被阅读题给逼怕了,但还是偷偷拿出小本本学习她的夺分方法。
而我则认为,我在这些“听”与“辩”中所获的,才是星期天上完《囚绿记》后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