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自觉
听梁韵琦老师写作课杂感
梁老师当然是综合素质很不错的语文老师,上课很有章法,也很受学生欢迎。这一节课也充分体现了老师的风格,从容不迫,细致细腻,温婉亲和,我很享受这样的课堂氛围。多听年轻老师的课,感觉自己都有了新的活力,原来上课也可以很享受。
以我这么多年的教学体验,写作课大概是最难讲的吧,完全无法预测课堂生成,无法预估学习成果,尤其是很难让学生满意。所以,评价写作指导课,也很难,标准太难把握。比如“细节描写中的真实,典型和生动”,梁老师确定的这一教学目标,我就很头大,能达成吗?客观地说,老师上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训练得法,方式灵活,学生参与热情高,课堂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不过,听课时,我对训练材料更感兴趣,私下里还和彭小丁老师聊了几句,感觉学生写作上的问题应该别有样子,也许我们确立教学目标应该更精细,比如写作中的自然与自觉。先来看材料吧:
“暑假就要去北京参加为期21天的研学旅行,对这次研学旅行我充满了期待。明天就要出发了,我异常地兴奋,但是也有一点不舍,毕竟竞,我从来没有离开父母这么久过。爸爸作妈妈显然也有,点不放心。我们提前了2个小时来到高铁站等待。我看到好朋友们都到了,就扎到他们那边去了。爸爸妈妈想要对我说什么,终究也没有说出来。很快我们就要过闸门了。我过了安检,上了高铁,一种不舍之情更加强烈了。”
提问:这段文段试图表现一种不舍之情,表现父母对“我”的关爱。但是这种情感抒发得动人吗?如果要修改,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我读这则材料时的第一感是,虽然叙述粗略不具体的毛病非常显著,但写作暴露出的最大问题是这一句,“我看到好朋友们都到了,就扎到他们那边去了”,很明显,嵌入了这一句后,前后不连贯,“我和父母”的文意隔断了,或者说,这一句是整段叙述的一个败笔。但,以我所见,这一句又的确是真实的生活描述,是最自然的心理状态。而从写作的角度看,它造成了文意前后不连贯,甚至矛盾,你都扎到好朋友当中,谈笑风生去了,怎么可能关注到父母的表情,怎么体会家长的难舍心理?即使和父母告别了,但好朋友不是还在你身边吗,怎么突然产生了不舍之情?整则材料给人的印象是,孩子没心没肺,完全不懂家长的感受。因此,这样的学生,他就不可能有留心观察的意识,当然更不可能会细致描写;即使有了好的素材,。
所以,面对这则材料,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自然与自觉”的问题,“自然”是指学生真实的生活,不为赋新词强说愁,不为情而造文;“自觉”指写作的敏感意识,包括中心明确,描写集中,包括有意识观察,有选择地剪裁。这位同学完全真实地记录生活,朦朦胧胧中感觉这个事例可以写老师要求的作文,这正是相当一部分同学写作时的心理状态,有生活但不知道如何剪裁,有主题但不知道如何放大,有感受但不知道如何转化为细节,完全处于自然自发的写作层次,不知道如何进一步成为自觉自由的知识运用层次。也许,这才是这位同学,不,可能是一部分同学面对写作最棘手的问题,茫然无措,无从下手。这才是我们教学需要突破的难点,甚至会用很长时间。
课下,附中教学名师彭小丁老师也指出,写作技巧,套路当然也要教,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点醒学生,如何将写作变成一种知识和能力的自觉,思维与表达的自由。这,才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受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