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备课笔记
一、本课需要积累的成语词语
除了课后重点字词外,还有以下几个需要积累:
“不朽有三种”:立德,立功,立言。由此还衍生出两个词:三立,立三。它们都是传统中国人取名的常用字。
“单一的儒”:单一,这里是最纯粹的意思,不是仅仅一个,单薄的意思。理解词语常常要结合上下文甚至全篇,不能机械死板。
“躬行”:躬,弯腰;亲自。书下注释,身体力行。亲自体验,亲力亲为,亲自去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耻下问:必须用于上对下,即地位身份水平差距很大的人之间才可以用。
心向往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里活用了一下: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
一以贯之:同样的做法态度贯彻始终,没有改变。
付之一笑:类似的成语还有“付之一炬”。
感慨系之:语出王羲之《兰亭集序》。成语多出自古代典籍,学习古文,就是追根溯源,让自己的语言典雅而有气度。
“做”和“作”:张大春先生在《认得几个字》一书里,也曾感叹两个字不易辨析。历史悠久的词语,通常约定俗成,没有什么道理可讲。这里衍生几个词,供大家辨析积累。做作:矫揉造作,装腔作势,不自然。做客:拜访朋友。作客,漂泊流浪,居无定所。作:一个现代流行词,含贬义;起源于北方,指戏精附体,表演欲特强,但往往没有好结果。
另外,本课里还出现了几句经典语言,书下都有注解,或文中有解释,也需要大家工整地抄在笔记本上,并记诵: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二、一个句子标点问题探讨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首先要说的是,冒号和引号的搭配使用,这一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范例。但,认真读这两句,发现这其实应该算一句,甚至应该和后面一句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在我看来,应该这样改: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或者用,)
三、一个句子修饰成分的探究
P89最后一段: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
一是“临时户口”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现代学生肯定不知道了,得给学生稍微提点一下。户口户籍制度,源自商鞅和明太祖朱元璋,后被本朝继承,限制了中国人的人身自由,扼杀了一个社会的创造活力。后衍生出了收容遣返制度,并酿成了孙志刚无辜惨死的悲剧,最后被废止。今天,广州正式户籍人口中的近半其实都是后来以各种灵活方式入籍的,更有与正式户籍人口相当的流动人口活跃在大街小巷,几乎没人在意他们究竟是何种身份,他们都是活力广州的一部分。
追问:按说,这是个无关宏旨的细节,但作者为什么要特意强调这个词?这个状语能不能删去?请大家通读全段,我们会发现段后出现了“颠沛流离”这个词,于是我们不难体味其间作者抒发的感慨唏嘘的人生况味。所以,我在此拈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词语,即不动声色,于字里行间寄寓褒贬的语言技巧。
四、如何准确概括与用词
很多备课资料对第3段的概括是“修改标点与文章”,第4段的概括是“送客”,第5段的概括是“回信”。大家能否发现其中的问题?
第3段的概括应选用“商酌”,或用商量一词。概括更准确,尤其是与后面的概括格式相同。本次期中考,有一道题也是同样的形式,概括本段内容,且须用四字词,与其他段表达格式相同。如果我们平时养成了严谨的思维、敏锐的观察等习惯,这样的题就不会无缘无故丢分了。
五、如何准确梳理与概括大意
通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有几个段首句几乎可以串起一篇。简单地说,第3段的“待人厚”,第6段的“……宽的一面,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或段首统率下文,或过渡,承上启下。抓住这几个句子,似乎理解全文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用“待人宽,律己严”6字足矣,很多教参书上就是这样做的。但果真如此吗?比如第7段: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请问,这一段是律己吗?还有下一段,“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是律己吗?
所以,简单地理解,不动脑筋地借用引用移用原文原词,可能会有大问题。
以我愚见,不如把“律己严”改成“对工作要求严”。即使是第6段,似乎是律己,但实则还是谈修改文章,是本职工作,而不是个人生活,不是道德修养,所以,我的改法更准确,也更能涵盖全文。
最后,谈谈我读此文的感想。作者笔下的叶圣陶先生的确是一个纯粹的儒,一个宽厚的长者,一个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严谨的学问家。和钱钟书先生一家一样,他们家也是书香世家,儿辈孙辈都是大学问家大作家,门第传承。江南有很多这样传承数百年的家族,文化薪火不熄,于万古长夜中孤光自照,让我仰慕不已。曾有学生笑问我五行缺什么,我正告他们,我五行缺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