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听张芝老师的作文指导课
[ 2024/4/10 22:28:00 | By: 瓜哥 ]
 

听张芝老师的作文指导课

 

张芝老师周四要上区公开课,周二全体语文老师试听了一节,《拆合分析,归纳整理》,中考写作审题专题复习课。课后讨论时,张老师说,这是去年一位老师在我校上的一节示范课,被专家们一致好评,成为经典课例,张老师只是复制了别人的课例,当然也加入了一点个人的体会。去年的经典我无缘欣赏,还是就这个课例说说个人的一点意见。

在审题环节,张老师告诉学生审题法,拆解语素——纳尼?语素?这是我当然读书时用过的术语,我不记得初中课文里有这个概念啊!以本次校考作文为例,“……,其实并不难”,拆分成“其实”,“并”,“不难”,老师还给学生强调了一点,“并”,加强否定语气。如何准确理解这几个语素?张老师也提供了理解思路,组词法,理解表层与深层含义。为加深学生印象,老师还出示表格,让学生填写几栏:叙述主语,关键词,限制词,隐含信息。同学们的讨论也比较火热,看得出这三年老师的教导和训练还是比较到位的,学校的教学特色充分体现出来了。遗憾的是,组合分析,如何组合,组合后出现了什么新问题,老师似乎没有提及,直到下课我还是一头雾水。

这一环节,我的思考如下:半命题的补充词,也应该是关键词。讨论中,学生提出了“学习,登山,打球,看电影”等,在我的理解里,恐怕并不合适。众所周知,半命题表面上是活,是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体特色,其实也很考学生的眼光和思维深度,不是所有的动名词或事件都适合的,上面这几个词很难写出深度,这里充分暴露了学生思维的肤浅和稚嫩,建议老师在这里不妨花上一点时间。第二,在我看来,审题的难度恐怕在于“隐含信息”,以我近一年初中教学的实操,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难题主要是浅近,不会深入拓展。比如这一道题,应该理解为,表面上难,而实则不难,因此更深入的追问就应该是,为什么?什么事情表面上很难,难以开口难以下手,但为什么,是什么情况导致后来印象大变?这一切变化的背后原因是什么?是年龄,知识,阅历,还是思想,情感,关系……我理解,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考虑清楚,这个作文照样很难成功。

第二环节,是小组合作审题。老师出示了两道题:这三年离我最近的那个人;一样的……,不一样的我。学生的讨论是热烈的充实的,确实有初三学生的风范。老师的指导反馈也及时具体,有名师风范。

唯一一点可以商榷的是,应该明白地告诉学生,“最近”这个词含义多样,聪明的学生会在这个比较模糊的词上大做文章,比如距离,心境,爱好,品德,思想。这里的隐含信息理得越清晰,学生的作文越不会犯迷糊,选材和写作都会内心笃定。

第三环节是添枝加叶。我还以为是审题法呢,结果是学生选材,定详略,明主题。张老师说,这是经典课例的做法,她只是复制而已。好吧,经典做法,我没资格批评。只是,这不是一节审题课吗?怎么又把选材混在一处了?即使可以混,我也觉得应该将“审题”和“立意”捆绑在一起,毕竟它们俩才是一伙的。

作文教学,怎么说呢,个人风格而已。文无定法,教,怎么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套路呢?每个人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喜好,指点自己的学生,“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其他人的话全都是门外谈。张老师本就是附中名师,不必理会其他人当然也包括我的意见,按自己的想法,怎么舒服怎么来。千人千面,千人千法,这才是教学工作的魅力。

 
 
  • 标签:听课 评课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