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转帖)张磊捐款
[ 2010/1/14 15:59:00 | By: 瓜哥 ]
 

最近炒得很火热的一件事,就是中国人张磊向美国大学捐款。捐款自愿自由,“关卿底事”,我们这些闲人当然无缘置喙,只是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老师,我的确深有感触。教育是心灵塑造、灵魂对话的工作,学生对学校,对老师的认同度,是衡量我们教育成败的重要指标。读完这两篇文章之后,我不禁惴惴然:我的教育让孩子们认同了吗?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学生?

在附中工作已有十年,我热爱我的学校,热爱我的工作,热爱我的学生,我以我的职业为傲。身为灵魂工作者,我一直都希望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打下深深的烙印,甚至为这一点和很多学生发生过重大争执,但我一直没有后悔。现在,工作时间长了,也出现了罗主任所说的职业倦怠,也不太着意于做什么人生导师了,但我还是希望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能成为每一个学生成长的精神殿堂。

 

别问学生捐多少先问母校给了学生什么

姜朝晖

 

中国毕业生向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美元,金额创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个人捐款的纪录。这则新闻引起热烈讨论,不少网友对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着人家发展表示不满甚至气愤,也有网友认为,张磊支配自己所赚的钱无可厚非。(110《环球时报》)

 其实在探讨是否应该捐赠或者捐给谁的问题上,笔者认为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那就是校友的捐款率是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反映了学校的凝聚力和校友对母校的认同度。

 据我所知,在美国排名靠前的大学基本上是私立大学,他们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校友的捐赠和学生的学费。比如哈佛大学在金融危机前的校友捐助基金达到380亿美元。而我们的大学,每年究竟有多少校友的捐赠收入或者对学校本身有多大的认同度?可以说,我们的捐赠是相当少的,当然这也与我们国内的经济还没有发展到美国那样的程度有关,但这也反映了学生对于国内大学认同度低的问题。

 自从上个世纪末高等教育扩招之后,大学竞相攀比,追求规模重于质量,后来的本科评估,开始重视质量,但多数流于形式,而不少大学自身的发展,经济上早就入不敷出,寅吃卯粮。而随着就业问题的凸显,甚至出现学生被就业的丑闻。试想,被就业的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能高吗?怎么可能会想到回馈母校呢?

 反观耶鲁大学捐赠人张磊,他说耶鲁改变了他的一生。作为一个高等教育研究者,这句话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反思我国的高等教育,当下我们中国的大学,给学生实质上带来了什么呢?是否包括我们的名校,又有哪个大学都敢说改变了学生的一生?这是很值得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捐款看大学的认同

成庆

 

    最近,一位毕业自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学生张磊宣布,将会向该学院捐一个十足的中国式财富文化意味的数目———8888888美元。这则新闻在国内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这位张磊毕竟曾是炎黄子孙,不回来报答黄土地,反而将大笔钱捐给呆过四年的美国大学,说得好听点是忘本,说得难听点那就是数典忘祖

    张磊捐给耶鲁大学的原因,他未详说,却有一番公开告白,耶鲁改变了我一生。既然他本人并未进一步阐述,我们也不好妄加揣度耶鲁如何改变人生。但从一般美国大学的理念来看,大学乃是一鼓励自由发展,崇尚个人成长的教育共同体,而不仅仅是一个前门收钱,后门盖章的文凭流水线,它是一个将每位学生视为有个人尊严,有个体价值,并且值得为其花费心力栽培的共同体,这一点耶鲁大学当然更是个中翘楚。

    在这样的共同体里面,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校方与学生之间,固然存在缴费上学之类的现代市场化的利益关系,但更为重要的,它至少还是承袭了西方大学的主流价值传统,在观念上会赋予这些关系一种真实的温情感。也就是说,教育是一项面对人之灵魂的事业,大学应该充分地去理解各个成员,尊重他们的选择,表面上大家就算特立独行,但是有一种共同的大学价值观团结彼此,凝聚人心,这就是共同体的认同

    这种认同对于外人而言,可以通过一些细节看出端倪,比如笔者曾在波士顿学院(BC)访问,此校虽为天主教学校,但是除了神学系这些比较特别的院系外,其他与普通院校别无二致。对于BC而言,鹰是学校的图腾与标记,无论是校服还是学校各种体育比赛,你都可以看到无数的在翱翔,有如一片砖红色的海洋,这种集体认同感,通过体育活动等集体性的仪式得以充分表达,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认同的根基,实际上存在于日常学习生活的点滴之间。

    笔者所访问的政治科学系,是个规模较小的系科,它的某些专业领域每年招收博士不过两三人,教授也只有六七名。这一方面是因为经费有限,无力承担博士的奖学金;另一方面,博士阶段的教育更需精心设计,学生一多,教授无暇照顾,反而是耽搁学生。所以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虽然导师没带几个学生,却总是忙忙碌碌。尽管美国人不会喜欢刨根问底地打听学生的家庭底细,但是他们在教育方面,却是充分地给予学生以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当你有问题的时候,可以得到老师的解疑,当你有心自由发展的时候,学校也会给你足够的宽容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能善用资源,主动融入校园,不仅眼界容易打开,而且也能获得学校敞开给学生的所有可能资源,既公平,也够大方。有人说张磊不爱乡土,不爱母校人民大学,甚至不爱母国,面对这样的评论,我们或许要套用一句名言,不要问你为母校做过什么,要问问母校为你做过什么。生于何地,长于何地,是上天造物安排的宿命,但是认同何地,却是要靠文化价值的魅力。

    张磊认同耶鲁大学,绝不仅仅是依靠它的金字招牌觅得金饭碗,他如此大手笔地反哺母校,一定是因为这样一种充分尊重个人、公平且自由的教育共同体文化,让其感受到某些不同于国内大学的地方,而这才是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绞尽脑汁,也无法具备认同魅力的根源所在。

 
 
  • 标签:教育 认同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