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拜年也开始“被组织”
教育部1月15日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于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在网上“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此次活动,因地制宜地做好宣传组织工作。
在凤凰网首页浏览到这条信消息时,笔者忍不住笑出声了,祖国“伟大的”教育部真是越来越“可爱”了,“微调汉字”“中小学集体舞”还没瞎闹够,如今又腾出手来要组织8000万学生“有组织”的拜大年。看来,莘莘学子这个春节里又多了项“家庭作业”,找个网吧拜大年!
遵照教育部的要求,今年春节的年得拜六次:一拜壮美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三拜历代英杰,四拜革命先烈,五拜英雄模范,六拜亿兆黎民。这还只是形式之一,学生们还得“按要求”“有创意地”制作春节吉祥物、春联、拜年短信……条条目目,有板有眼。再看这“创举”的伟大目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部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传统节日活动之中”。寓意之深刻,用心之良苦,看来非而等“常人”所能理解啊!
春节,我国千百年来的传统佳节。人们习惯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相互表达美好祝愿,亲朋好友,无拘无束分享彼此最诚挚的祝福与欢乐。人们在延续传统的同时更多的是升华感情,享受纯洁的快乐,不负任务,没有形式,更不用“被组织”,完全是一种自发的欢愉。这种纯洁的春节,笔者“主动”地过了二十几次,“被要求”地过今年是头一回。
百度一下,网友们啥态度?凤凰网531条评论、搜狐网560条留言无一不是“骂娘”。在笔者看来,轰轰烈烈地提倡爱国主义无可厚非,毕竟,不教“爱国”就不叫“教育部”了。选在春节也毋庸赘言,其他时间多数人恐怕不会关注还有个“教育部”。问题出在哪呢?笔者私底下总结了三点:
一、重形式,不重实效。拜年则可,非得“高度重视”“有组织”“有创意”地在网上拜试想?试想,多少贪恋网友的孩子又多了个上网的“爱国”借口?多少没电脑的孩子在下级部门的“指标”要求下得到网吧完成“使命”?恐怕“爱国主义”高潮没掀起来,“小学生网游市场”倒极可能被催生。
二、朗朗官腔,本本主义。在凤凰网网友评论中,顶得最多的一条就是“形式主义,教育部都快成杜正胜了”。一年年的“思想道德”与“政治教育”早已让万千学子产生了一种抵制情绪,当几岁伢都麻木地高喊着“马克思列宁”“社会主义好”时,教育部却不懂反省反而变本加厉的追求这种表面花骚内容却空洞的无聊造作,是可忍,孰不可忍?
三、教育领域矛盾重重。教育体系滋生的各类问题这几年暴露较多,民众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期待值很高。在人们看来,高考公平、高校教育水平、学术造假、教育资源不平衡等等问题的解决才是教育部该干的正事,“网上拜年”那不是不务正业、瞎折腾?!
到底拜给谁看?
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于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开展网上“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这个大年具体怎么个拜法呢?一拜壮美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三拜历代英杰,四拜革命先烈,五拜英雄模范,六拜亿兆黎民。
教育部的这个创想堪称宏大,当年杜甫老夫子枯吟:致君尧舜上,但使风俗淳,不过是个体的意愿罢了,而今教育部一声号令,今年的春节马上就洋溢着浓郁的拜年气息。只是,这个通知除了宏大之外,不免有些浮泛,缺乏可操作性。与其组织全中国的学生“给祖国母亲拜大年”,还不如倡导学生给身边的父母老师拜年。
我这样说,肯定有人要批评了:进行爱国教育有什么不妥?其实,不妥的不是爱国教育,而是教育的方式。作为传统礼仪的精华部分,拜年是一种特别强调双向互动的仪式。有拜礼,有还礼,双方在或庄重、或亲切的氛围中实现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或增进了解,或融洽感情,或提升思想。这也是这么多年来拜年何以一直被中国人坚持践行的重要原因。
然而,且看教育部开列的拜年对象:壮美山河无语,炎黄始祖渺远,历代英杰早逝,革命先烈千古。剩下的亿兆黎民数目实在庞大,可怜学生焉知拜向谁人?算来,只有英雄模范一个对象可能与学生产生互动。可就那么有数的几位英模,很难与全国的学生产生互动则是肯定的。可见,“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颇有不合传统之处。
除此之外,这个活动一会儿网上展示,一会儿手机传递,看上去好像很有些现代高科技的意味,其实,同样是徒有其表而已。网上也好、手机也好,教育效果最大化的标志不是采用了这样的传递方式,而是能不能被网民认可、追捧,从而形成能够影响现实舆论的热点。从现在教育部推动的这个拜年活动看,似乎并不符合网络和手机传播的规律,不能形成双向、多向的互动和衍生,学生们的表达依然只是单向的情绪抒发而已。其实际效果大概不会超过一次“爱国教育”的征文活动。
特别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育部这个拜年的活动如果硬性推动,很可能在基层产生始料未及的连带效应。比如,进一步推动了手机在中小学生中的普及程度,没有手机怎么向祖国母亲短信拜年?再比如,大多数家长可能得花些工夫陪着那些管不住自己的孩子上网拜年了,一些网吧甚至都可能因为这个活动而更加火爆……
其实,爱国的情感并非是一种多么虚幻、浩大的情感,它就潜藏在你我的身边,渗透在无限具体的事件、细节当中。壮美山河、炎黄始祖当然能够激发学生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而身边的一草一木、每日相处的父母老师更是直接养成学生性格禀性的触媒。教育需要宣传、强调,但是教育同样需要一点一滴的渗透、交流、启迪。动辄组织全国学生搞一些声势浩大的活动的思路,并不是教育的本义。与其总是求大,还不如从细微处、具体处一点点做起。
谁最应该拜“亿兆黎民”
教育部等六部门最近组织设计了一个网上拜年平台,网页内容很宏大:一拜壮美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三拜历代英杰,四拜革命先烈,五拜英雄模范,六拜亿兆黎民。
这一拜再拜的架势,颇有点“三叩九拜”的封建礼法意味,考虑到这是拜年而不是拜见“官人”,却品不出诸如“夫妻对拜”的喜庆来。
尤其是其中的“拜亿兆黎民”,完全是拜错了对象。学生们自己就是“黎民”,现在还要去拜“亿兆黎民”,怎么拜?难不成让他们灵魂出窍,这边肉体拜着,对面的灵魂跟着其余的“亿兆黎民”一起受礼?
如果非要把“亿兆黎民”当作一个集体的拜年对象,就不应该由黎民来自拜,而应由与“黎民”身份不同的人———官员来拜年。事实上,官员也最应该向“亿兆黎民”拜年。官员是“亿兆黎民”的“公仆”,负责掌管“亿兆黎民”的民生福祉。在岁末年初之际,官员向“亿兆黎民”拜年,并以询问他们的生活境况、收入待遇、来年希望作为拜年的部分内容或者延伸,完全是一个“公仆”的本职所系。
当然,把官员算在“亿兆黎民”之内,也是说得通的。因为官员并非天然是官员,他们来自“亿兆黎民”,从政治意义而言,也仍是“亿兆黎民”的一分子。但这样一来,就成了“亿兆黎民”拜“亿兆黎民”了,这拜年还有啥劲头?
按官方表述,“六拜”意义重要,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传统节日活动之中”“掀起全民爱国热潮”云云。既然这个网上拜年平台已达到如此政治高度,那就有必要讲清楚,到底该由谁来“拜亿兆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