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已选择的“路”与未选择的“路”_王锋
[ 2010/4/21 10:54:00 | By: airwolfwolf ]
 

已选择的“路”与未选择的“路”

——《好嘴杨巴》一课课堂教学的教后反思

初二年级语文组  王锋

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有一首很有名的诗歌《未选择的路》,其中有这样几句:“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人生因为有很多的“未选择”而充满了遗憾,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刚刚过去的几周中,学校开展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我上的是八年级下册“民俗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俗世奇人之好嘴杨巴》。上完之后,很多老师都非常坦诚的向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廖校长、龙校长和李建辉老师还特意撰文,点评了我的课。各位领导和老师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让我获益匪浅,在此向各位领导和老师表示真诚的感谢!在老师们真诚的点评中,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教学中如果这样设计,效果可能会更好啊。唉,可能课堂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吧!

已选择的“路”

在选择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的时候,我也是颇费了一番思量。刚开始,觉得没啥可教,文字明明白白,流畅易懂,不存在阅读上的障碍,究竟教点嘛呢?我苦苦的思索,反复研读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最后把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四个方面:

1.理解“好嘴”好在何处。

2.品味“津”味十足的语言,感受天津方言的特色。

3.品味本文传神的心理、神态、动作描写,并试着仿写。

4.挖掘本文深层次的社会意义,感受小人物的困境并思考其产生的原因。

之所以安排这样四个教学目标,是基于这样一种不太成熟的考虑:

这节语文课是基于文本的教学,课文是教学的基础,因此,首先要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热情。平心而论,这篇课文情节曲折,悬念迭出,语言生动,对学生而言是比较有吸引力的,引导学生读完全文并非难事。但读完不等于读懂,更不等于读透。有的学生很可能只是浮光掠影般的浏览全文,看看有趣的故事情节,并未深入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语言文字背后的深意,因此读的比较肤浅。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揣摩文字呢?我想到了“朗读”。课后李建辉老师给我评课时曾谈到这样一个观点:“据研究,书面文字所传递的信息其实只占表达者所要表达的信息总量的10%,更多的信息要靠人的表情、动作、语气等来传达。”要想还原文字蕴含的丰富信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声情并茂的朗读,在朗读中去涵泳文字,品味语言,感受文本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同时本文又是一篇“津”味十足的文章,因此,我在声情并茂的朗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要读出浓郁的“津”腔“津”味。只有读好了,读懂了,读出感觉来了,后面对文本进行的深入分析才能拥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读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杨巴的“好嘴”好在何处,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本文标题为“好嘴杨巴”,我认为应该抓住“好嘴”这个文眼来做文章,因此我预设了这样一个教学目标。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说杨巴有张“好嘴”,其实就写了一句话,请问是哪句话?

全班齐读第11

一起来分析这句话“好”在何处?

(研究这个“好”字,既可以从说话的难度看,从这句话本身看,也可以从说话的效果看。)

全班讨论:

①从说话的难度看。

品味第8段,看看哪些词语传神的表现了当时怎样的情景?

一是李中堂无名之火来得突然,来得猛烈,众官员都“吓懵了”,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

品味第10段,看看杨巴难在何处?

二是左右为难:挑明了说,等于骂中堂大人孤陋寡闻;不说,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这需要“巧说”。

三是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大人说话之前说,这需要“快说”。

②杨巴的回答本身有两大妙处:

品味第911

明明知道却说“不知道”,明明是李中堂错把芝麻当脏土,却说是李大人“不爱吃”,这就给李大人留足了面子。

③从说话的效果看。

品味第1213

它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使李中堂对杨巴“心生欢喜”“赏银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振”。

这一环节其实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除了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杨巴的“好嘴”好在何处之外,还同时为后面的环节做铺垫。

在这一环节中,“品味第8段,看看哪些词语传神的表现了当时怎样的情景?”既是为了引出杨巴“敢说”这一特点,也是为后面的“拓展写作”环节打基础,让学生先品味课文作者是如何写的,然后再把这种能力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也是在这一环节中,“品味第10段,看看杨巴难在何处?”“品味第911段,杨巴的回答本身有两大妙处”“品味第1213段,从说话的效果看”杨巴的好嘴好在哪里,除了引导学生体会杨巴的好嘴好在哪里外,也是为后面的“深度思考”环节做铺垫。

而引入“普京赠表”这样一个故事,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想利用这个故事进行一个写作训练,二是想用这个故事和课文进行碰撞,引起学生的深思,探究课文深处的社会原因。

回过头看,这样一个方案,目标太多(教学目标有四大方面),而一节课的时间本身就是有限的,仅仅40分钟,什么都想做,结果什么都没有做充分。还不如精简教学目标,小切口,深分析,让课堂教学更深入,更有效。

未选择的“路”

根据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的启发和建议,还可以尝试这样的精简:

1、删掉“普京赠表”这个故事及与之相关的环节,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品味课文的“津”腔“津”味,感受方言的特色。

2、简化“普京赠表”这个故事的教学环节,删掉“拓展写作”这一步骤,引导学生体会怎样说话更合适,更妥帖。如让学生思考:普京怎样才能礼貌的拒绝工人的要求?

3简化“普京赠表”这个故事的教学环节,删掉“拓展写作”这一步骤,在课文和“普京赠表”这两个故事的碰撞中深入挖掘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力求挖的更深,更透。

4、引入别的材料。不用“普京赠表”这一材料,引入别的能体现过人的口才的材料,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秦王纳谏”等,引导学生学习怎样才能让别人愉快的接受你的意见。

已选择的“路”只有一条,未选择的“路”很多很多,究竟哪条路更有效,需要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检验。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正是在这不断的摸索中前行,这或许正是课堂教学吸引我们不断探索的魅力所在吧!

 
 
  • 标签:教学反思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