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历|Calendar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分类|Subject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日志|Newlog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Comment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留言|Message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信息|Info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连接|Links



梦回秦朝——梁楚钧
作者:c201106 日期:2012/9/29 20:48:00

    “我们当地人啊有句俗话是这么说的:没去过兵马俑瞅瞅啊,也就不算你来过西安了啊。”坐在计程车里仔细听着司机大哥热诚地介绍着西安的风俗习惯和我们今天要去的景点秦皇陵和兵马俑,毕竟来旅游,也是要入乡随俗和了解深刻的。

    都说世界有七大奇迹,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亚历山大灯塔阿尔忒弥斯神殿。而位于陕西省的兵马俑,是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古秦始皇有“扫六合,统中原”之功,也有“为修秦陵劳民伤财”之过。有人说,秦陵的修建和秦皇的暴政是秦皇朝繁华而命短的根本原因,而秦皇陵的规模之大更是中国历代皇朝所前所未有的。今天,我去到秦皇陵墓和兵马俑,一睹其壮观之景。

虽然眼下是盛夏,但兵马俑的游客仍然是大排长龙。在漫长等待的过程中,讲解员和我们讲述了兵马俑的发现过程,烈日当空,闷热感上头,听的历史故事与烈日交混,听到了秦朝人冶铁时的声声吆喝,我仿佛看到了秦朝的万里疆域。兵马俑的一号坑的地面原来是橘子林,19743月,橘子林大规模干渴,农民没办法,只好在村南打井取水救庄稼。不打不知道,一打吓一跳,打井的农民发现了兵马俑的头盖,沉睡千年的地下之宫就这样浮上底面而兵马俑被挖掘的消息一时间声动海内外,那些靠挖坟掘墓为生的考古专家们闻讯纷纷赶来,开始发掘这座千年古墓。古墓,就被打开了。

随着打井的故事,在烈日的炽灸下,伴着喘息,我们一行人来到了秦皇陵兵马俑景区的兵马俑博物馆,对秦兵马俑进行初步的了解。经导游讲解,我们了解到博物馆里主要陈列着的是考古学家们从秦兵马俑里掘出的秦青铜器介绍或是秦兵马俑的分布等散碎。一入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硕大的青铜马车,透过玻璃,我们还不能看得太清楚。讲解员说那是为了保护文物所以展厅里是不设大灯的。看过了简介才知道,青铜马车出土于兵马俑的一号坑,是复制品。马车上的车夫面带微笑,栩栩如生,左手扶膝,右手握鞭持驾车状。马车前是有四只马的,四只马前又有一只壮马统领,每只马的眼睛都炯炯有神精神抖擞,可见秦代青铜器的制作之精细,秦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马车上不载人,这种车给部队中间护送的主人开路,故称之为“前车”,所以又有成语“前车之鉴”。

    车夫的动作也形成了一个词语叫“鞭策”,车夫手上握着的鞭与策驱赶马跑,故“鞭策”。

整个展厅虽全部展出的是兵马俑出土的青铜器,但接着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使历史丰富起来,仿佛历史就在脚下生花。

参观完兵马俑历史博物馆,我们随着讲解员,来到了兵马俑被发现的地方,也是秦兵马俑被掘出的一号坑。

一号坑在南边,应该是最有魅力的一个坑道了。他是开挖得最全面的一个坑道,内有兵马俑六千多座,形同真人真马。坑道被围栏围住,而栏杆下30厘米就有兵马俑的原土,是王朝秦的土,称秦土。一号坑的前三排当是穿铠甲敢死队员,粗衣麻布上战场,眼神里是坚定不移视死如归,手里只抓一支兵器便上场打仗,英发飘扬。而前后左右各有一排俑士背对方阵而立,目观六路耳听八方,身上铠甲仿佛千斤重,他们是防止敌人的偷袭的兵种中间的大部队,毋庸置疑是以战车为主的主士兵。细看这些俑士有的在沉思好象已经胜算在握有的神情专著在注视着前方有的面露微笑仿佛心怀憧憬有的面容坚毅有若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仔细观察,秦俑个个无论发型站姿或神情,都独一无二,横眼扫过一号坑,其大犹如学校一个操场,六千兵马俑神态不已,也可见当是秦朝冶铁技术的高超。

大致了解过一号坑,我们便去参观了二号坑和三号坑。二号坑和三号坑分别是另一些部分的兵马俑和秦朝的军机处构造。而最为出名的,则是在二号坑出土了一座珍品,一座没有被损坏的兵马俑,且背面带有秦彩的惟一兵马俑。循着导游的指向,我的视线投降了一个跪着又面带微笑的男人。讲解员说那是一座跪射佣。佣士单膝下跪,手呈持箭状,拉弓射敌,而嘴角轻轻扬起,呈微笑状。背面的盔甲是赤红色,比起前面灰溜溜的兵马俑,这红色显得尤为珍贵。原来兵马俑在被考古专家开挖时,是破碎的,要拼凑一个兵马俑是需要7年时间!而兵马俑大部分的佣士在开挖的时候因为触碰氧气,所以被氧化了导致本在佣上的颜色在五分钟内消失了,而现在的科学技术不能将颜色保留下来,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只能是灰土兵马俑。这是兵马俑迄今为止第一座有颜色的佣士,因此跪射佣旁也人山人海。

参观完那座跪射佣后,兵马俑已整体看完。

在回酒店的路上,我在车上朦胧地睡着了,梦里,我依稀见到几个秦朝小篆写成的打字:梦回秦朝。

 

完。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Design by www.zsuschool.com . @ Powered by zsuschool.com.2007-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