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案辅导
(本个案来自窦凯老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的理论与实践》)
一、案例初步诊断分析: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及阅读学习相关的研究资料,初中学生的考试焦虑表现在学生考前或考场上,其表现程度一般分为三种:
1、轻度的考试焦虑。在考前复习阶段,日常饮食不思,多梦,怕复习不全面、出怪题、偏题,发挥不出;考试时紧张、心慌、出汗、注意力不集中,但思维正常,考试能进行下去。考试后紧张自然消失,恢复正常。
2、中度的考试焦虑。考前较多想到考试情景,感到害怕、不安,复习时有畏难情绪、担忧。努力复习后仍缺乏自信,甚至失眠,饭量少。考试答卷时急得面红耳赤,大汗淋漓,心慌、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手脚抖动,口渴且尿频,躁动不安。平时很熟悉的知识,难以回忆起来。
3、重度的考试焦虑。考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考试产生恐惧感和焦虑情绪,对复习有严重的畏难情绪,自信心很差。而精神紧张所产生各种生理疾病,如头疼、失眠、多梦、神经衰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拉肚子、皮肤痒、脾气坏等。考时过度紧张、慌乱、惧怕,思维混乱以致头昏脑胀,脑中一片空白,甚至发生虚脱或休克。
根据案例,该求助者在一个月前的某次考试后开始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最后一道题会做但漏了(见中度的考试焦虑:平时很熟悉的知识,难以回忆起来);担忧、害怕,不能静心复习,注意力不集中(见中度的考试焦虑:考前较多想到考试情景,感到害怕、不安,复习时有畏难情绪、担忧)。因此,我的判断是:一般心理问题中的中度考试焦虑情绪。
二、案例成因分析:
考试焦虑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焦虑水平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原因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即学生自身因素和家庭、学校、社会的因素。
(一)、学生自身因素(内因)
该学生参加了一次较重要考证考试后出现中度考试焦虑情绪。
首先,该学生在该次考证考试中出现了错漏,但是考试成绩还可以的。从这个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学生有因为认知评价能力的差异而引起考试焦虑。当考试情境作用于学生本身时,对刺激情境知觉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评价,并感到对他形成一种无法适应的威胁时,才会引起考试焦虑。如把考试看成是关系命运成功与否的唯一路径,高估考试难度,低估自己的水平。动机水平太高、太强烈而引起心理负荷太重,考试焦虑程度高。这个考试又是一个考证的考试。该学生对考试结果的期望过高,形成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矛盾冲突。
其次,该学生在该次重要考证考试错漏后引起的考试焦虑。初次考试失败后的恐惧心理,导致考试的畏难心理及自我认识的偏差。学生若有过考试失败的体验,并受到家长或老师过分责骂,就容易出现“一朝被蛇咬,百日见绳惊”的情况,每逢考试就会在脑子里出现“千万不能紧张”或“这次我肯定又考不好了”的念头,这种负面的暗示也会增长焦虑的情绪,导致发挥不正常,形成恶性循环,从而走向自我否定的极端。
(二)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外因)
该学生参加的为考证考试,该考试可能与升学、就业、工作等息息相关。就业单位、社会人士太过注重文凭,而导致学生的考试焦虑的程度,太过注重考试而焦虑紧张。国家的教育体制往往影响学校家庭的教育方式,影响到学生对考试态度。
因而,家庭可能也会给该学生带来较大压力,使得该学生过分看重考试结果。
三、考试焦虑的辅导方法:
要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就需要各方面协同努力,如家长、教师的期望应切合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对学生的评价应从各方面去考查而不是仅局限于成绩等。但更为重要的是家长、学校必须重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采取相应对策,加强心理监控调节与辅导,保持适宜的心理状态参考,使之发挥最佳的智力水平。针对考试焦虑在成因,对症下药,可采用下列心理辅导方法克服考试焦虑。
学生的个体辅导
1、引导学生端正考试动机。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一生中要经历许多大大小小的考试,这些考试只不过是对平时所学知识的检验,一两次或几次失败的考试并不是衡量自己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而应正确对待,抱有“胜败乃兵家常事”的平常之心。
2、培养学生调整自己的目标的能力。俗话说:知人容易知己难,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往往就不能确定适度的目标,这是导致考试失败的原因之一。因而,培养学生有自知之明的能力,充分了解自我,坦然接受自我,既不过高估计自己,也不自欺欺人,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适度的目标,这是获得机遇与成功,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偶尔的一次考试失利,一般不能归结为目标不当,而要寻找其他多方面原因。若考试始终达不到预定的目标,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确立新的合适的目标。
3、与学生家庭进行沟通,营造良好的氛围。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学生的学习成绩,对考试不能看得过重,应肯定学生努力的精神,努力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体验成功,让学生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心境去学习。另外,在每次考试之前,鼓励家长与学生制定恰当的考试目标。考试之后,及时进行反思,疏导考试不良情绪,有助于再次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