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2020/1/9 17:52:00
>>狂人啥时候写的日记?

     关于鲁迅,我们谈得已经足够多了,这实在违背了他对后人“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的告诫。然而鲁迅的永远在场,说明的却是二十世纪迄今关心、珍惜鲁迅的现代中国人,实际上是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是在与鲁迅的不断对话中,回应着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和内心深处最为切己的困惑。


    《狂人日记》的经典性早已无需多言,它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也被世所公认。茅盾在1923年这样评论:


那时我对于这古怪的《狂人日记》起了怎样的感想呢,现在已经不大记得了;大概当时亦未必发生了如何明确的印象,只觉得受着一种痛快的刺戟,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绚丽的阳光。


    “痛快的刺戟”、“绚丽的阳光”,《狂人日记》让五四知识青年看到了“用新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思想”的可能。然而仅仅如此吗?事实上,《狂人日记》不仅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始,它更意味着“鲁迅”的诞生。这是周树人第一次使用“鲁迅”作为笔名,从此,“鲁迅”代替“周树人”,成为自己及他人共同使用的作为书写和言说的符号对象。


    《狂人日记》包含了两种叙述文体,即处在小说开头的文言小序,以及后续的十三则白话日记。关于这两种文体在叙事功能等问题上的讨论已经汗牛充栋,但大多数研究者并未意识到两种文体的差异,更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我们不妨用心再读一遍这段不算长的序言: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识。 


    《狂人日记》实则包含了三重叙述身份:一,为《新青年》写稿的“鲁迅”;二,文言小序中的“余”;三,作为狂人留下日记的“我”。那么文言小序写于何时?又是何人所写?容易得出的判断是,小序作为小说虚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自然会在作者鲁迅和小序中的“余”之间做出区分。也就是说,“七年四月二日识”是“余”记录下的时间节点。尽管这个时刻又是鲁迅实际创作《狂人日记》的时间,即“一九一八年四月”。


    但是,想要判断狂人究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书写日记,仍显得殊为困难。因为日记是人在私密状态下的产物,“不著月日”亦表明了鲁迅有意为读者设下迷障。然而一些细节可以让我们获得一些大致的判断。例如狂人被治愈后的动向,是“赴某地候补”。“候补”是清朝官制当中的重要一环,主要用来安置只有官衔而没有实际职务的中下级官员。另一方面,狂人在第十则日记中还提到了被人杀害的“徐锡林”(徐锡麟),而这个事件发生在1907年。综合以上两点,狂人写日记的时间应在1907—1911年之间,即清朝的最后几年。可以确定的是,狂人原初的日记,不是辛亥革命后的文本。


    小序写于“七年四月二日”(1918年4月2日),但日记中的事情实际发生在晚清,那么文言小序和白话日记之间便悬置出一段难以明察的历史空白,即辛亥革命(1911年)之后、新文化运动(1917年)之前的早期民国岁月。“余”在小序中娓娓道来的,其实是叙述者十年前发生的一段经历。这中间发生了什么,鲁迅并未言明。最先意识到鲁迅这一时期重要性的,应是日本的竹内好。他用富有抒情色彩和哲理性的表达,讲出了鲁迅写出《狂人日记》之前的北京生活的重要性:


我认为对鲁迅来说,这个时期是最重要的时期。他还没有开始文学生活。他还在会馆的一间“鬼的屋子里”头钞古碑。没有任何动作显露于外,“呐喊”没有爆发为“呐喊”,只让人感受到正在酝酿着呐喊的凝重的沉默。我想象,鲁迅是否在这沉默中抓到了对他一生来说都具有决定意义,可以叫做回心的那种东西。我想象不出鲁迅的骨骼会在别的时期形成。他此后的思想趋向,都是有迹可寻的,但成为其根干的鲁迅本身,一种生命的、原理的鲁迅,却只能认为是形成在这个时期的黑暗里。

dadandiao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标签:博文3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http://blog.sysuschool.com/u/dadandiao/index.html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