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2024/1/15 10:46:00
>>诗中的画卷——读《诗经》中的自然景物

翻开《诗》三百篇,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便透过纸面呈现在眼前,一个个鲜活的意象跳跃出来,不断地吸引着你想象它们的样子,识别它们被赋予的另外一重生命。《诗经》里环境景物描写之多,让人觉得似乎先民们敏感到一触景便发情,率性得随手拿一个物件就可以入诗,难怪孔夫子说学《诗》可以“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⑴。而这些描写又贴切得令人感叹,精美得无可替代,使读者也不免“情动于中”,“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⑵了。

朱自清先生曾引南宋吴泳《困学纪闻》指出:“《毛诗》注明‘兴也’的共一百十六篇,占全诗(三零五篇)百分之三十八。《国风》一百六十篇中有兴诗七十二;《小雅》七十四篇中就有三十八,比较最多;《大雅》三十一篇中只有四篇;《颂》四十篇中只有两篇,比较最少。”《毛传》的“兴也”绝大多数注在首章次句下,也有在首句或三句四句下的。《郑笺》更详明而有系统地说“兴”,又引郑众云:“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但作诗者本意多数是模糊的。朱先生认为《毛传》“兴也”的“兴”有两个意义,一是发端,一是譬喻;这两个意义合在一块儿才是“兴”。⑶《国风》中多见开头两句描写环境或举草木鸟兽来引出人事,传达意思的,有不少是在每章的前两句都出现,重章叠沓,回环往复,整齐中见变化。如《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按诗序的解释,此诗是周大夫行役于外,经过从前的宗庙宫室,见到满地净是禾黍,感慨伤怀而作,不曾料想周室颠覆后,昔日巍巍然的宗庙宫室竟也变成这副萧条败落模样。在行役奔波之中,疲累劳碌之时,人本身像浮萍一般漂泊无依,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结束这样的生活,得到安宁,经过旧宫室,自然会引起身世之悲。国破家亡已经是隐忧了,若是山河依旧还有些安慰,偏偏触目就是茂密的禾黍,无情地夺去诗人对故国仅存的美好记忆,悲愤之至,只好近乎疯狂地询问苍天,不知道为何会如此了。每章以描述黍稷开头,三句“彼黍离离”瞬间把我们拉向无边无际,漫天疯长的禾黍之前,见到一片茫茫的景象。在这行列中间走近去细看,稷子的苗正在生长,稷子已经结穗,稷子已经累累可以收获了,《诗毛氏传疏》中解释:“诗人以黍秀时至,稷则尚苗,六月时也。未得还归,遂至于稷之穗,七月时也。又至于稷之实,八月时也。是故三章厉道其所更见。稷则穗实改易,黍则常云离离,欲记其初至,故不变黍文。”⑷或者诗人言志并不一定要遵循这些顺序,穗实改易也能对应后两句对诗人行动和情感的描写。同样是三句“行迈靡靡”,是因为心中忧愁不能安定,再是心中如同醉酒一般混沌,最后是心中好像喉塞以至于不能表达了,悲伤沉重心情逐层加重,外化到物上就是苗穗和实的改变了。如果仅有“彼黍离离”,效果就差一些,不能使人由眼中之景步步跟进,感受到作者的心灵。每章的抒情部分完全一致,又和“彼黍离离”一起强化了哀伤悲愤的情调,在层进之中反复咏叹,既委婉道来又直抒胸臆,把这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黍离原是双声,“离离又是叠字,又是巧妙地应景应情了。这样触景生情的例子有许多:从蟋蟀声里听见光阴易逝,看见牛羊下山思念远人,看见星星便想着何时才能再见到意中人,在山河面前叹息理想之遥远,因风云雨雾而感慨际遇和人生……

由景而至情,由物而喻人。不少篇章通过列举名物来托喻人,通过描写景物来烘托人,巧妙地进行赞美或讽刺。螽斯寄寓子孙众多,麟趾赞美公族之盛,穿屋之雀讽喻速讼之人,终风喻州吁之暴,独生的野梨树象征不亲近兄弟的人,落下的梅子就是急于出嫁的女子,墙上的蒺藜暗喻宫中秘密的事件,野鸡落网比喻烦恼人生,朝生暮死的蜉蝣讽喻不知国之将亡的庸碌之辈,《魏风·硕鼠》甚至直接对“硕鼠”说话,大胆而直接地控诉其重征厚敛,“莫我肯顾”,《豳风·鸱鴞》中作者自比武庚鸟,述说建家立业的艰难。《卫风·淇奥》中“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及“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便是将文雅君子比作经过切磋的牛骨象牙、经过了琢磨的美玉宝石,以及制器装饰用的金和锡、朝会祭祀用的圭和璧,十分贴切。⑸《陈风·月出》塑造了月下美人的形象,“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一远一近,天然融合。《泽陂》也将美好的女子比作水中的荷花,《卫风·硕人》中对庄姜的描写更是用了一连串生动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赤如瓠犀,螓首蛾眉。”真可谓是集天地万物精华于一身了。这种种托喻中除了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纯朴的审美观,更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丝丝缕缕的神秘联系,种种妙喻层出不穷,令人唏嘘感叹不已。又常用服饰来铺陈王公后妃的庄严,以兵车形容将帅,羔裘借代大臣,《齐风·卢令》赞美猎人前总是猎犬先出场,威武的猎犬后面跟着英雄的猎人;《郑风·出其东门》里表达矢志不渝之情时,也以“缟衣綦巾”和“缟衣茹藘”来寄托,用衣物来自慰自乐。

自然之景物和生活情景不仅可以用来抒发情衷,还可以用来譬喻说理,有两首有趣的诗似乎便是这样的: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齐风·南山》)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陈风·衡门》)

 

多么精当的比喻!用种麻和砍柴来比喻取妻要依礼而行,贴切通俗。《衡门》中的劝诫更是在拙朴中见出精巧来,用食鱼比喻取妻,俏皮又不失庄重。古时统治者注重人口增长,男女到合适时候就要及时成家,还设有专门的媒官“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⑹采诗原是为教化人民,诗三百篇,都在为建设一个道德理想国而表情达意。景物不一定是实有,其中的情节不一定真实发生,但千百年后我们来欣赏这些诗时,其中的人和物都已经古旧,发生过的故事已经不可说出,没有办法指点出是在哪个地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却是那些场面还在,林庚先生品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时说一读再读,后面一句本是更重要的“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似乎与我们没有什么关系,“渐渐地化得没有了,只留下鸡不停地在叫,风雨不停地在吹打”。这也许就是环境和景物的生命了所在吧,它们是“魔鬼的声音”,“上帝的声音”,它们的诱惑和喜悦使人人都点头,一进入脑海便挥之不去。⑺

   《国风》中景物描写多在每章章首出现,重章叠句多,并且有所变化的占多数,比如《周南·关雎》、《召南·江有汜》等变换地点;《鄘风·桑中》、《唐风·采苓》等变换方位;《周南·汝坟》、《周南·汉广》、《桧风·隰有苌楚》等变换部分细节,“伐其条枚”变成“伐其条肄”,“言刈其楚”变成“言刈其萋”;《召南·鹊巢》变换“维鳩居之”、“方之”、“盈之”;《魏风·汾沮洳》三章前两句分别是“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汾一曲,言采其荬”,既变地点又变名物,还有《唐风·小星》等等也是这样;变换名物的还有许多,如《唐风·山有枢》、《陈风·泽陂》等;《卫风·竹竿》只把前后两句调换顺序,如上章“泉源在左,淇水在右”,下章“淇水在右,泉源在左”,读来别有一番趣味。环境描写不变化的有《豳风·东山》为例,每章开头都重复“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通过这样反复吟唱,使全篇都弥漫着不确定的气氛,把战士归家的复杂心情表现出来,有别样的韵味在里面。

    有些诗中仅有一两句景物描写插入,如《邶风·泉水》开篇两句写泉水涌出也是直流到淇水中,寥寥数字就点出主人公思归之切,引起下文一连串的叙述。《卫风·伯兮》中的“其雨其雨,杲杲出日”一句对天气的描写,使主人公思念征夫的心情不言而喻,看着该要下雨的天空还是出现了太阳,想着快要归来的夫君依然不见踪影。《卫风·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不仅比喻了主人公容颜衰落,而且有连接情节的作用,标志着故事的转折,下面就写女主人公的被弃了。有些名物似乎只为了比兴而存在,但还有不少大篇幅渲染环境的篇章。

脍炙人口的《秦风·蒹葭》、《周南·关雎》就是情景交融合一,环境描写与故事情节和人物思想情感紧密联系的例子,佳人在水中央、在水中坻、在水中沚,以及白露秋霜的变化,都是和主人公上下溯洄求索紧紧相连的,景物和视角不断变化,映衬着求之不得的过程和失落之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歌用赋体来写景抒情,秋天的早晨,河边的芦苇上沾满白霜,心上人在水的那一方,遥远不可及,于是在曲折迂回的水道中寻寻觅觅,还是没有办法相见。第二章“白露未晞”,表示出时间的推移,天已经亮了,露水还没有干,这时候能看见“伊人”“在水之湄”,不再像“在水一方”那样茫茫无处可寻了,然而却仍在水中的高地上。到白露还没有完全消散的时候,伊人似乎在河岸上,却是一样地寻觅不得,在水中的小洲。随着时间的推移,伊人所在的方位渐渐具体,同时道路更加险阻,从开始的“长”到不断升高而难行,再到曲折弯窄,把相思之情渐渐推向极致,又集中指向同一个求而不得的结果,过程曲折动人,情调哀而不伤。⑻加以双声叠字和押韵,读来百转千回。

《芣苢》这首劳动歌更是全文上下都是采摘车前的欢乐景象,当妇女们唱起这首简单而字字珠玑的音乐时,将是劳动生活中绝好的配曲;《豳风·七月》这首农事歌也是全篇以四时景物变化来展开对农人生活的描述。《东门》中除了每章前面的“我来自东,零雨其濛”,还在行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这首诗写出征三年的战士返乡路上的所想所感,摆脱了艰苦战争生活的他想象离别已久的家乡:“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我离家如此之久,我的家园将荒芜得野果爬上门檐,住室中满是昆虫,田地里都是野兽的脚印,甚至有鬼火在那儿发光了吧?他是如此惴惴不安,接着想到妻子洒扫房子,进而联想到新婚之时,心中更是紧张不安,悲伤惆怅不能自已,不知道那个人还在不在,家园还是不是完好如初啊。这些环境和景物处处是主人公情感的写照,它们和情节一起往前推进,处处动人心弦。

和《国风》不同,《雅》、《颂》多庄重典雅的诗作,《小雅》忧国忧民,《大雅》述祖归宗,多美王政之辞,又有兴祭祀之诗,但也有不少精妙的写景之处,环境和景物也有变得宏大庄严的趋势。《小雅·鹤鸣》便通过一系列景象的铺陈,从鹤鸣到鱼游,从园中的树和树下的落叶,推出“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以及“可以为玉”的结论,陈子展的按语还标明这是一首《小园赋》,“为后世田园山水一派诗之滥觞”。⑼《雅》中也有不少类似于《国风》每章开头两句托事于物的形式,许多动物如黄鸟、白驹、鸿雁纷纷出场,草木层出不穷,各种地名也常有变化,有高贵的鹤鸟和高洁的竹松等等。如《小雅·鹿鸣》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一派怡然和乐气象,让人想到燕享群臣嘉宾时宾主尽欢,有礼有节的情景。《伐木》中不仅也在各章首形容伐木,而且开头是一段著名的情景:“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鸟飞上飞下,时时鸣叫以寻友,意喻人求友生:“相彼鸟矣,犹求有声;矧其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鸟犹如此,何况人乎?鸟出入山谷和上下森林,鸣叫和寻友都是天然的行为,那么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理应遵循这自然之道,讲信修睦,使民德归厚了。这些句子对仗整齐又有叠字,读来琅琅上口,可以让人想见伐木的声音和鸟飞的动态。

《雅》和《风》相比,明显端庄雅正了起来,陈述的都是公侯家国之事,不是“桑间濮上”之音了,其敦厚委婉的风格更有一番深沉的韵味。《小雅》中一组关于文王遣戍役、劳远和勤归的诗作里,《采薇》中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车》中接着:“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涂。”这些并不特别的景物放在派遣大臣戍边的情境下,立刻显出一种肃穆的气氛,似乎景物也随着内容的宏大化而重了许多,深了一层。还有些似在《国风·召南》中出现过的: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召南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小雅出车》)

 

《草虫》通篇是这样重章叠句,在反复吟咏中表达对情人的依恋之情,真挚而俏皮。而几乎是同样的句子插入对南仲出征艰辛劳苦的点滴回忆中,添加的是悲壮庄严之感,这几句是代言,写南仲之妻望夫早归的心情,前面是对出征时兵车雄伟的场景,后面是对凯旋归来的渲染,这里的“草虫”和“阜螽”便和前者有不同的音声了。同样的景物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色彩,它们都是可被塑造和可变换内涵的生命体,这样的例子还有《谷风》、《钟鼓》、《瞻彼洛矣》、《裳裳者华》、《桑扈》、《鸳鸯》、《青蝇》、《鱼藻》、《采绿》、《白华》、《绵蛮》、《渐渐之石》、《何草不黄》等,还有《大雅》中的《旱麓》、《凫鹭》、《江汉》、《卷阿》等,悲悲切切,可歌可泣,动人情衷。《南山有台》和《蓼萧》两首歌颂君子美德的诗也是如此,用一般物象烘托出庄严的东西来。

《雅》中有许多刺诗,然而同是刺诗,《雅》的作者便不像《风》的作者那样快言快语,豪爽无所顾忌,其中多有忧国忧民之辞,有大夫对国君谆谆的劝勉,蕴含深切的节制的哀伤。大概他们是孟子所说的“贵戚之卿”,家国与个人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绝做不到将自身置之度外。《小雅·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等诗篇中不仅用各种自然景象寄托人物的悲愤心情,如“正月繁霜”,暗示当时政治的混乱,时势的艰险,所谓“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主人公还问天问地,《十月之交》中用“日有食之”,“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来表现渲染反常现象,警示国君“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天地已经降下凶兆,“哀今之人,胡憯莫惩?”一位劝诫者的苦口婆心的形象呼之欲出。他们往往借用譬喻或一连串的问句,委婉沉痛地提出批评,如《小宛》中用庶民去采摘田野的大豆,蜾蠃蜂抱走螟蛉的幼子来说明要教育后代的道理,《大雅·洞酌》用灌溉比喻君子治人,《荡》中用树木腐烂从根开始比喻国家表面安定,实则离灭亡不远了。《小雅·大东》中“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璲;不以其长?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一串问句,见景生情,喻当时王室徒有虚位而无实力,犹如有名无实的河汉织女。⑽牵牛启明、西之长庚、北斗南箕,均历历入目:“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作者无奈之极,有怨而不能伸,有怒而不可发。《四月》几乎通篇有景物,从四季变化到山川鸟鱼,乃至于各种植物,均告作者漂泊无依之哀,国破家亡之感。如果说《国风》的刺诗有“讽时”的成分,那么《雅》中的刺诗应该是“劝时”的成分多些吧。从诗序中似乎可以窥出变化来,如《大雅·卷阿》:“召康公戒文王”也,《抑》: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警也,中有“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的描述。⑾有激烈的言辞如打骂谗佞小人的《巷伯》,但更多的是士大夫们悔恨自己仕于乱世,甚至不禁发出“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的绝望喟叹;同时极尽所能劝谏国君,或寄希望于古人,思古喻今,希望改变现状,他们对国家是负一份责任的。他们往往向昊天倾述和寻求帮助:

 

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大雅·板》)

瞻卬昊天,有嘒其星。大夫君子,昭假无赢,大命近止!无弃尔成。何求为我?以戾庶正!瞻卬昊天,曷惠其宁?(《大雅·云汉》)

 

询问上天为何降灾难于人间的句子还有许多,《瞻卬》、《召旻》、《桑柔》等诗中都出现向天祈求的情景。先民对天有尊崇之情,比如标榜文王等圣贤受命于天,获得统治的合法权。在人们的意识里,天象、时间和人事有神秘的对应关系,如《豳风·七月》中描述的农事,以七月火星朝西开篇,人们一年乃至一生的日子都与自然环境和景物的变迁轮回息息相关。也许正是这种在环境中浸染成的朴素的天人观,最初启发了礼乐的文明?描写祭祀燕饮场面的诗歌从《小雅·楚茨》到《大雅·生民》,从《小雅·鹿鸣》到《宾之初筵》,到《颂》中种种祭祀乐歌如歌颂先祖的《清庙》、《玄鸟》、《烈祖》、《殷武》等,还有祈祷丰收的《载芟》、《良耜》,古人甚至对万物也有普遍的信仰,从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到山川草木,各种神祇身上都寄托着人们对俗世生活的感激与珍惜,对精神世界的想象和构建。上祭天追祖,尊圣攘贤,下和睦人情,调和万物,成为先民生活重要的内容。陈致先生经过考证,认为《颂》诗原本属于祭祀用诗,在古代“诵”与“颂”往往互相通用,这类汉字“肯定是西周时期创造出来,以此来表示某些乐器、音乐表演、音乐体式和口头文本。”⑿《颂》中到处表达圣人贤君德配天命,是沟通天地的桥梁,是文明的指定继承人和传承者。其中对自然景物着墨很少,往往带上了神秘或肃穆的恢宏气质,如远古的玄鸟、振飞的白鹭,从“蒙山”到“海邦”,四方上下,浩浩荡荡,显出赫赫的气象;多人为景象的刻画,如宗庙、宫殿以及兵车,祭祀用具等,再现了先民在这片原始土地上创建文明的过程。

《诗》三百篇为后世呈现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合上书卷,往往是其中的画面长留在脑海。其抒情叙事方式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一切情景都不只是情景,这里孕育着民族的价值观念和集体想象,是礼乐文明的滥觞。

 

   

注:

⑴ 出自《论语·阳货》。

⑵ 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第一(一)·关雎》,中华书局影印,197911月,第270页。

⑶ 朱自清:《诗言志辩·比兴》,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4月第1版,第39页,第42页,第67页。

⑷ 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第四(一)·黍离》,第330页。

⑸ 陈子展:《诗经直解·卷五》,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10月第1版,第169-171页。

⑹ 出自《周礼·地官·媒氏》。

⑺ 林庚:《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载于《诗经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0月第1版,第130-132页。

⑻ 王启兴:《说〈秦风·蒹葭〉》,载于《诗经鉴赏集》,第173-177页。

⑼ 陈子展:《诗经直解·卷十八》,第617页。

⑽ 陈子展:《诗经直解·卷二十》,第725页。

⑾ 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第十七(四)·卷阿》,第545页;《毛诗正义·卷第十八(一)·抑》,第554页。

⑿ 陈致:《从礼仪化到世俗化 〈诗经〉的形成》,吴仰湘、黄梓勇、许景昭译,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2月第1版,第44页,第97页。

⒀ 本文中《诗经》原文皆引自陈子展《诗经直解》。

dadandiao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标签:书评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http://blog.sysuschool.com/u/dadandiao/index.html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