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与《西厢记》都是歌颂真情的名篇,二者在意象构建中有同有异,都为各自的表达服务,塑造出千古流传的人物形象。
二者的共有意象有:
1 花
在《牡丹亭》中,鲜花首先勾起“惊梦”。正是因为看见姹紫嫣红,杜丽娘才会惜春伤春,才会做那样荒唐的梦,故事才得以开始。另外,杜丽娘也以牡丹自比:“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得先?”且两人幽会和以后寻梦,都在“牡丹亭畔,芍药栏边”。
在《西厢记》中,红娘首先说莺莺“玉精神,花模样。”崔张初见,莺莺“只将花笑拈”,张生不禁吟叹:“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下一次在后花园见莺莺,张生又咏:“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相应地,莺莺春思时念的诗也与花有关:“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云敛晴空,冰轮乍涌;风扫残红,香阶乱拥;离恨千端,闲愁万种”,“落红满地胭脂冷,休辜负了良辰美景”。到他们幽会之时则是“花有阴,月有阴,春宵一刻值千金。”以花来烘托幽会的情景和主人公的心情,全剧达到高潮。花是贯穿始终的意象,别后相思时是“从今后玉容寂寞梨花朵,胭脂浅淡樱桃颗”,“想着你废寝忘食,香消玉减,花开花谢。”
2 花园
在两个剧本中,花园都是爱情发生的场所。元明剧中作家常设置花园作为背景,以园中美景引发女子的伤春情感,使观花之人由花及己,悲叹自身的青春易逝红颜易老,渴望早日遇到如意郎君。花园又是启悟心灵,唤醒情怀的工具。《西厢记》“以情抗礼”,《牡丹亭》“以情抗理”,一个反对礼教,一个主张个性复苏,都从花园开始和展开。尤其是《牡丹亭》,弥漫自然力的花园是全剧情节的一个重要契机,是女主人公感情历程的起点,是她实践爱情的场所,也是作者用以阐发该剧题旨的一个聚焦景观。
花园还有更深的意义,它是超尘脱俗的飞地。它与实际生活分离,是抛弃所有社会约束的自由奔放的谈情之所,花园已经彻底摆脱凡俗牵累,散淡逍遥且超越生死轮回。崔张于此反抗礼教,柳杜于此为情死生。花园这一意象的设置,反映作家对现实生活中不能畅谈情爱的青年的关怀。
两剧中的独特意象有:
1 《牡丹亭》中梅与柳
《牡丹亭》中,除杜梦外,也有柳梦:“梦到一园,梅花树下,立着个美人,不长不短,如送如迎。说道:‘柳生,柳生,遇俺方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因此改名梦梅,春卿为字。”这个梦较为隐蔽,说的是柳梦梅名字的由来。柳是柳梦梅本人的象征,梅象征杜丽娘,梦是沟通二者的媒介,也是情节发展的关键。柳生之梦有梅无柳,丽娘之梦有柳无梅,便是要铭记对方的意思。柳生梦到梅花树下的美人,暗示丽娘日后埋骨之处;丽娘梦到柳生手持柳枝,便是她日后寻找爱人的线索。丽娘寻梦时“忽见大梅树一株”,并在梅树底下重温旧梦(“罗浮梦”典故:隋朝赵师雄迁罗浮,在梅树下梦一美人。)在《冥判》中改口为“梅树下梦见一书生”,便是两个梦的整合,为了使丽娘一直死咬着柳和梅不放,有其合理性。
另外,杜丽娘把梅当作自身象征,自画像“手拈青梅”;死前陈最良开药方时,说要“酸梅十个”;丽娘死后杜府成为“梅花观”,人们看到梅花梅树,会想起杜丽娘生前之事,石道姑折取残梅“安在净瓶供养”,认为她是“爱花而亡”梅象征了她的品格;姻缘簿上记载二人日后将会面于此,其魂魄亲口道出:“梅花似俺杜丽娘,半开而谢。”丽娘魂魄与柳生见面,带有“青梅数粒”;杜丽娘灵瑰现身,也不忘取园中开剩之梅,洒下一阵梅花雨,提醒世人杜丽娘到此一游。柳梦梅越过梅关,到达梅花观,才与爱人相遇。
值得注意的是,杜丽娘更爱结果之梅,而非开花之梅。“无人之处,忽然大梅树一株,梅子磊磊可爱”,“偏则他暗香清远,伞儿般盖的周全。他趁这阳春三月红绽雨肥天。叶儿青,偏迸着苦仁儿裹撒圆”,表现希望爱情有结果的心境,与《诗经》中的《摽有梅》类似。
在中国文学中,梅与柳是才子佳人的象征,魏晋六朝时柳包含对名士俊朗风姿的对比,如《南史》:“此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时。”又是春天和春情的象征,求偶的暗喻,“折柳”和“折梅”既代表爱慕,又代表相思。柳和梅都是生命力顽强的植物,柳树折断后再插可以复生,象征杜丽娘获赠柳枝后有复活的机会。梅花则历经严寒,是报春之花,暗示二人经历挫折而矢志不渝。
2 《西厢记》
中月与琴
在《西厢记》中,月与琴出现得较多。
月不仅有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也是情节发展的线索。月亮首先指代莺莺,它是莺莺形象的象征,也暗示其心情波澜。月又是男女主人公抒情的载体和对象,月的阴晴圆缺暗示崔张爱情的一波三折。同时作为跨越时空的意象和故事展开的空间,为崔张跨越世俗伦理提供可能。在崔张见面时,张生感叹:“则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云间。”“你道是河中开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后来,张生乘月色进花园看莺莺,月又代表情感发展的开始:“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罗袂生寒,芳心自警。”“料想春娇厌拘束,等闲飞出广寒宫。看他容分一脸,体露半襟。……如玉殿嫦娥,微现蟾宫素影。”二人又在月下对诗:“月色溶溶也,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同时,月亮的圆缺又代表了爱情的曲折。如红娘问莺莺:“姐姐,你看月阑,明日敢有风也?”莺莺回答:“月儿,你团圆啊,咱却怎生?”莺莺假意发脾气时,红娘信以为真,对张生说:“从今后相会少,见面难,月暗西厢。”(月暗西厢即爱情终结的象征)老夫人赖婚后:“这云似我罗帷数重,只恐怕嫦娥心动,因此上围住广寒宫。”和《牡丹亭》不同,《西厢记》中对幽会的描写是:“月明如水浸楼台”,“月射书斋,云锁阳台。”
张生与莺莺之间还有一把琴,琴是他们沟通交流的特殊语言。崔莺莺对张生产生爱情是因为夜听琴:老夫人赖婚后,红娘说小姐“深慕于琴”,建议张生抚琴与小姐听,莺莺听琴后,用一串比喻从不同角度诉说感受,顿生知音之感:“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中。”张生听得小姐来到窗外,便访司马相如之旧事,奏《凤求凰》,莺莺不觉泪下,亦吐露衷肠。相思之情亦变得高雅。
琴又是表明相思之情的重要媒介,琴瑟和谐喻夫妻情感深厚。崔张因“七弦琴成配偶”,张生中举后崔莺莺托人带去瑶琴,期望他不忘旧情,张生见后,也表明不做轻薄游荡子。崔张爱情以月为背景,以琴为纽带,真挚而高雅,感人至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