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着眼高考,超越应试 
2013/2/8 13:06:00

着眼高考,超越应试

 ——高三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进入高三,不能不着眼高考,但眼界又不能局限于高考,否则,在功利的压迫,尤其在功利的计算中,语文更会被孩子厌恶。因此,教学又必须超越应试。为此,本学期我除了依照一般的备考模式进行所谓的专题复习了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名句背诵积累等外,还特别给力地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坚持每节课以口头作文引入,并且以新闻评论的形式展开;每个同学都获得了两次以上全班演讲的机会,出现了一批不错的演讲稿。比如就周克华被击毙的热点新闻,有魏依慧同学的《 成就与底线》、林耀阳同学的《别做示众的材料与看客》;就“中国式过马路”的新闻热点,有邓建良同学的《对“中国式过马路”的思考》;就世界“末日”热点,有郑耿东同学的《“末日”思考得失》;就身边的新闻,有朱珊珊同学的《能纵容欺善怕恶吗》,吴世暄同学的《放弃高考徒步旅行》等。这些文章都编入《高三习作选登》(见附1)。

第二,每周编辑一期《时文阅读与写作》,每期都有同学随即写来读后感,我也给予及时的批阅或当面交流意见。针对一个热点问题,我选编观点不同的文章,以引发孩子的思辨。比如就奥运会叶诗文打破世界纪录一事,既选编了《环球时报》的《刁难叶诗文,西方舆论太小心眼了》,又选了齐之丰先生的《西方媒体为什么质疑叶诗文》;既选编《北京日报》的《举国体制最适合中国,那就是好体制》,又选编了徐贲先生的《举国体制下的体育是“利维坦”式的怪兽》。为同学们的口头作文提供大量的范例与素材,我还选编了不少名人的演讲稿,其中有莫言获诺贝尔奖后的获奖感言《讲故事的人》、奥巴马总统竞选演讲《我会成为更好的总统》、习近平的就职演讲和参观“民族复兴之路”展览后的即兴演讲等;一学期下来,共编辑《时文阅读与写作》20期,约12万字(见附录2)。

第三,除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作文外,还进行了四次限时作文;进行八次专题评讲,每次选六至八篇习作,编印讲评练习。记写了八万多字的作文教学日记(见附录3),具体讲评专题如下——

第一次限时作文讲评重点:如何做到中心明确(2012104)第1

10月考作文讲评重点:如何具体清晰地表达中心(20121010)第9

第二次限时作文重点:如何提高作文的思辨性(2012113)第18

期中作文讲评重点:如何“大题小做”(20121110)第26

第三次限时作文讲评重点:如何使作文有思想性(2012125)第33

12月考作文讲评重点:如何增强文章的逻辑性(20121212)第39

第四次限时讲评重点:如何从材料中引出中心(201317)第53

期末作文讲评重点:如何找到材料与中心的连接点(2013116)第56

 

之所以投入如此大量的精力到以上工作中,不仅为了拓宽孩子的文化视野,更为了在超越应试的过程,让孩子获得语文学习的快乐。我以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和保护孩子学习的热情;有了热情,他们就会主动学习,教学才能真正有效。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孩子不自觉的“言语”转变为其自觉的语文学习,又把教师自觉的语文教学转变为孩子不自觉的“言语”活动,以便化解其高三语文备考的过重负担。

本学期口头作文以新闻评论为主,同学积极性较高,特别出现了主动点评的同学,围绕新闻热点,大家踊跃发言,思维比较活跃。今年的18星期二的口头作文,吴颖瑶同学评说的新闻是,印度发生在新德里女大学生被轮奸致死的事件。对这事件,她作了五点归因,又提出三点解决问题的办法。作文之前,她就申明今天的话题是沉重的,所以,她演讲时,教室气氛很凝重;作文之后,却出现从未有过的热烈气氛。除了两个点评的张佩嘉、王汛同学发表的意见外,还有郑耿东、陈奕宏、陈建良、胡奕斐、柯泽佳、黄梓琰等同学都争先恐后的发言。他们又从印度社会的司法制度和宗教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热烈的讨论持续了整整一节课。虽然原先安排的教学内容被挤掉了,但同学们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却获得难得锻炼与展现。由此,我想:语文课就是要能够激活思想,让孩子产生表达的强烈欲望;在此情况下,教师要善于提供平台,营造氛围,语文教学就可能渐入佳境。

当然,如此“超越”不是无视高考的现实性,而是从更高的层次去着眼高考。对于高考的重点热点,我自然也投入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只是更注重从同学的实际出发,着眼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思维思想训;而不去简单重复、做文字搬运工罢了。

因此,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我不但关注“言”,督促孩子进行文言字词积累,而且更注重“文”,促使孩子文化观念的提升,学习用今天的眼光去打量古人的文化思想,真正做到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比如讲读《论语》,我先布置孩子自读翻译,让一个孩子自主讲读后,我才展示如下: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接着进行质疑讨论,之后,我再讲述如下:

“杀身成仁”作为传统的价值观,是值得认真分析的。仁人志士为民族为大众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成仁成圣”的精神值得后人崇敬。即便在常态社会,把生命的尊严置于在肉体存在之上,都是值得肯定的价值观;尤其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种“成仁成圣”的精神可以提升我们对生命意义的反省。但必须指出两点:第一,“身”与“仁”不可“得兼”是非常态社会的造成的,不能因为这种牺牲的崇高而忽视对非常态社会形成的原因的追问;第二,“身”与“仁”是统一的,没有了“身”,“仁”也就没有了载体,所以,肉体生命也应倍加珍惜,将其视为最高价值,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共识。因此,应该尽可能避免生命的“牺牲”,更不应鼓励无谓地“杀身”。

古诗词鉴赏模块,单纯地从考分上去算计,再怎么投入时间,其考分的“有效性”是很难得到体现的,毕竟它检测的语文最高层级的能力,考分也就是六七分。如果仅仅从应考功利考虑的话,完全可以不去管它。但这个专题又在积累文化训练思维方面最有积极意义。因此,我也投入了不少的时间与精力,让孩子的鉴赏练习中获得情趣,获得美感。在讲到古诗词的炼字之美时,通过对诗眼词进行多层次的解释,既训练严格界定词义的逻辑能力,也培养孩子对词语的敏锐性,准确把握其语境的文化含义。比如下面一道习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北斋雨后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双禽来占竹,深秋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性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问题:颔联中的“占”能否改为“站”?为什么?(3分)

不少同学在解题中,只注意到“占”的概念义——占有,挤占;不能体现到这个诗眼词的妙用。讲评讨论时,我引导大家追问“双禽”之“双”有什么意味,再根据诗歌意境,敏感其的语境义:雌雄双鸟在竹枝间嬉戏。只有当把“占”理解为“嬉戏”时,它才既表现了状写对象的神情,又传递出了诗作主人公摆脱衙门庶务而进入“小庭”这片自由天地的欣喜之情。如此鉴赏,孩子们不但得到思维训练,而且还获得了审美愉悦。

高中的语文教学,我以为应该以文化积累思维训练为核心。虽然语文课锻炼提升的思维思想能力,未必能立竿见影地转化为考分,但我坚信这些能力就必将形成孩子的学习能力,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无疑是有意义,而且这些能力将让他们终生受益的。因此,我不会为了考分而去格式化孩子的思想,特别在作文教学中,我对那些所谓的“升格”教学,一直持怀疑态度。我以为孩子作文水平的高度,主要不在语言技巧,而在其思维思想水平,其作文的瓶颈是面对作文话题,或无话可说,或茫然不知说什么。一般地说,孩子的语言技能,在初中就基本形成,进入高中,其提升的空间极其有限,这时应该着眼其文化积累和思维思想的训练,由此带动语言技能的提高,而没有文化思想内涵的所谓“升格”,充其量只能训练孩子宿构套作的手段;这与语文教学是背道而驰的。

然而,文化积累思维提升是个渐进的过程,随着语言技能达到一般正常水平后,又可能处于“成长的高原期”,反映到语文考分上,很难表现出“竞争”的优势;这也是考生不大愿意把时间精力投入到此的根本原因所在。如果教学不能让孩子获得文化积累思维训练方面的乐趣,那么就无法激发起学习的热情。

遗憾的是语文教学在应试功利的压迫下,长期的简单重复与机械搬运,不但造成孩子心理厌倦,更造成思想的奴性和思维惰性。因此,孩子能在书本上看到并且没有理解障碍的知识,我是绝不重复讲述的,无论其在考试中重要与否;可从考试情况看,不少同学确实没有自主看书,长期的灌输所形成学习的奴性,非要让教师做奴隶主不可。有“懂事”的孩子也曾正告我应该像某某老师那样如何惩罚那些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这种“体罚”我是不会做的,但不做,奴性十足的孩子他就那样干等着,对此,我也只有悲哀。 

本来语文考分名次应该比较稳定,主要原因是那个考分不能很准确地量化语文水平,另一方面语文水平又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在“竞争”中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名次变化。但这次期末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期中原本比第四名也不过高出零点几分,而此次又有几个语文还好的孩子被抽调了试卷(加上他们的分数,我们的均分就是第四);还有默写一块,我们的均分还不到2分,比其他班级少了一半。 

对于默写,从高二接手以来,我就每周一次默写,而且全批全改;到了高三,发现孩子对默写很拒绝,就改为抽查背诵,每个早读,我都抽三四个同学来背诵,同时借此机会跟他们个别沟通思想。但理科的孩子对如此“死记硬背”总体上是反感的,特别是背诵那么多,考卷也就是那么些分数,因此大都是抱着碰运气的态度对付,平时有一茬没一茬地背诵,很不用心。另一方面,为了保护他们对语文原本就很脆弱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我又不敢采取很强硬的办法去“惩罚”不用心的孩子。

 

 尽管如此,接下的教学是更具应试功利性质的,功利性既给孩子学习提供着动力,又将会对学习兴趣造成伤害;如何将这个矛盾处理好,应该是我今后需要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的。我想,今后我应花大力气做好如下几点:第一,继续坚持课前的口头作文,引导孩子关注思考新闻和身边的人和事;第二,更好地组织孩子自主复习,有条不紊地在熟悉考点与答题思路的过程中,让思维得到更为严格的训练,通过读写积累文化与思想;第三,继续坚持早读个别抽查督促孩子积累语言,及时了解其学习困难,真切地对其学习状况作出及时的评点,激发自主学习热情。总之,我还将一如既往地着眼高考,超越应试

附录1 高三习作选登(上).doc

附录2 时文阅读与写作.rar

附录3 作文讲评.doc

jianhuile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Re:着眼高考,超越应试
2013/2/9 10:04:00
nanguolvye新年顺意!
nanguolvye |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