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搜索
请正确填写你要搜索的日志:
农夫聊地之<登高>
2009/11/29 8:37:00

农夫聊地之<登高>:愁过之后该怎么办

农夫乙:古人为什么喜欢登高?

农夫甲:很正常啊,古人喜欢登高,就像现在的你喜欢旅游,登高也是旅游的一种.你旅游的目的是什么?

农夫乙:休闲、放松、好玩,如此之类.

农夫甲:总之是精神享受,享受精神,是吧.现在叫做文化消费.这种消费与人的幸福指数密切相关.其实,不管古人今人都是人,是人就必然会有三个层面:自然的人、社会的人、精神的人.古人今人都喜欢登高或旅游,就是人的精神性的体现.因为一个人一生下来就处于无奈之中,在无限的时空面前,人总是渺小的短暂的脆弱的孤独的,所以就自觉不自觉地有突破超拔的冲动,可以这样说吧,登高就是追求超越.

 农夫乙:有道理,难怪陈子昂等高而呼: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古文人触摸时空体验到的生命意识啊!有人说过,伟大的诗歌是人类的自悼词,说的应该就是这类诗歌吧.这类诗歌的确触动了人类许多相同的隐秘痛楚:古今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农夫甲:没错,这也是<登高>的基调.本诗是杜甫沉抑顿挫诗风的代表作,是诗人抵达生命终点时最后一次倾情放歌,悲情百年,阅尽沧桑,表达的是苍凉老颓之感,抚膺追怀之痛.

农夫乙:一般人登高是解脱,杜甫登高偏偏解脱不了,于是登高似乎成了宣泄?

 

农夫甲:宣泄也是为了解脱,因为漂泊的生命必然需要安顿.从语言的角度看,本诗达到了极致,写景:声、色、情状,渲染了天高地迥无所归依的窘迫和无奈.抒情更是千古绝唱,“万里”“百年”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多层面写了内心积聚的哀愁。宋罗大经这样欣赏:“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用最少的字表达了最丰富的意义,遣词造句的功力,最让后人惊叹。

农夫乙:唐诗的秘密和魅力就在语言,这些密码要怎样才能够快捷地破解呢?

农夫甲:这种密码是时光的推移造成的.从文学语言的发生上看,语言有日常语言\散文小说语言\诗歌语言三种,最开始的时候,三者应该是合为一体的,都是日常口语,或者是以日常语言为基础的.<诗经>里的很多诗都有口语色彩,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大白话一般,自有一种时空穿透力,现在读起来基本上没有什么障碍.

农夫乙:为什么后来的唐诗反而读不懂了呢?

农夫甲:这是语言本身的流变造成的。用俄国理论家的“陌生化”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简单说就是诗歌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作者对以前用惯了的话语方式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抗拒,总是想方设法突破旧的樊篱,于是慢慢就有了新的话语方式。

我国古典诗歌流变:《诗经》《楚辞》奠定基础,经魏晋南北朝一变(沈约等人的音律研究),到唐代产生新诗体——近体诗,宋诗又一变(向日常语言回归),最后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新诗。从与日常语言的关系看,大致经历了从日常语言开始,到与日常语言分离,再向日常语言回归的过程。

农夫乙:作为语言陌生化的唐代近体诗,其陌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农夫甲:我们可以从遣词造句(词法句法)入手来看:

首先是错综和跳跃(省略),

比如:寒渚一归雁,夕阳千万山。

红豆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其次是讲究炼字:实词,诗眼;巧用虚词;用典故

比如: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添加情感)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曲折达意)。

      听尽啼莺春欲去,惊回梦蝶醉初醒。

   再次是用意象或意象叠加表情达意。

   比如: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总之是语言之流与思维之流不是平行与同步的,造成了阅读和理解的障碍,正是这种阻滞,使诗句有了张力,同时也使解读可以多元。

农夫乙:俺以前读古典诗歌,老是被那些手法搞得云里雾里,现在我明白了,回到语言本身才是正途啊!

农夫甲:写作不是生产鞋子,先有方法,后有作品。诗人写作,拎笔就写,以达意为上,实际上很难考虑这法那法的。“法”是后人的总结,千变万化,一言难尽哦。

农夫乙:方法很多,真真“三阴道上,目不暇接”。比如写愁,老杜可谓达到极致。可是我的问题是:这样有什么用?解决了什么问题啊?

农夫甲:从美感意义上看,其地位和作用是巨大的,从思想的角度上看,中国古代文人有明显的不足.

农夫乙:是啊,老杜把愁写得淋漓尽致,就是不思考"谁让他愁"之类的问题,他们永远缺少一种追问谁把老子害成这样的胆气与意识.

往往用"时乖运蹇"几个字就轻易地打发了自己,几千年都在原地打转转,就像唐僧,走不出孙悟空画的那个圈圈,急人啊!

农夫甲:也不必急,这是历史,后人无法改变前人的历史,对此要有历史的同情.但同情并不等于要膜拜而放弃思考与批判.你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思想文化史上很有意义的问题:为什么在唐代诗歌绘画异常发达,但思想文化却很不繁荣?

农夫乙:是啊,诗人一大堆,能称得上思想家的人,韩愈、柳宗元?算不上啊,现在看是鼎盛唐朝的遗憾!

农夫甲:诗歌绘画的繁荣,说明人的感官世界敏锐丰富,说中国人是性情中人在这里也可以略见一斑.诗歌绘画,表现的就是感觉,就是要跟着感觉走,它们诉诸人的冲动,与本能颇为接近.问题是单单感性发达,毕竟不能解除自身的生存困境,要解决问题,还要有理性思维的发达。

如果老杜们能够冷静地想想"为什么会这么愁"之类的问题,思考的人一多,日积月累,问题的解决就更快,“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紧张!”

农夫乙:对哟,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longfeipeng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