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搜索
请正确填写你要搜索的日志:
我是贵族我怕谁
2010/9/9 17:27:00

农夫聊地之孔子《季氏将伐颛臾》:我是贵族我怕谁

 

农夫乙:电影《孔子》把孔子搞笑了一回:孔子还武功高强?

农夫甲:不是搞笑,是事实,历史上春秋时代的孔子本来就能文能武智勇双全的人,他本来就不是文弱书生,文弱书生是专制社会尤其是清朝文化恐怖的产物。

农夫乙:难怪在《季氏》中他老人家总有一种气势。

农夫甲:他有气势,是因为他有底气。他开设的民办学校开设的课程(六艺)就可以看得出来,“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射”和“御”本来就是武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武艺也是防身之术。

农夫乙:所以有一次游历时碰上围攻他老人家一点也不紧张,反而能够凛然地作冷眼旁观状

农夫甲:孔子的勇是有根基的,以义为根基。

农夫乙:指责季氏、指责冉有、子路就是指责他们不义?

农夫甲:可以这么说吧。破坏了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当然就是不义。冉有也是心里明白,但限于利益,不得不以“夫子欲之”为托辞,这是假话,“屁股决定脑袋”啊!

农夫乙:这次师生对话还真奇怪,率直的子路似乎一直沉默,冉有说的三句话都是假话(托辞)。虽然孔老夫子义正词严,可是俺们似乎也要站在冉有、子路的立场上替他们想一想,毕竟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没有了“就业岗位”——谋饭于季氏门下,一切都白搭。从子路的迟疑、冉有的推脱,俺猜他们在内心还是赞同季氏的进攻的。

农夫甲:完全有这个可能,有一次季氏的家臣公山弗扰据费叛乱,召请孔子,孔子就很想去一试身手,结果被子路抢白:“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孔子只好不痛不痒地说一句:“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可见他也不是神仙,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有位才能有为、有位才能有饭吃啊。

农夫乙:孔夫子在本文就是指责子路冉有没有“为东周”(恢复礼制)?在一个失范失序的时代,个人有这个能耐么?

农夫甲:这是孔子纯粹、悲壮、甚至可爱的地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农夫乙:他老人家固执地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均。在今天我们看来,一个大领导应该是既患寡也患不均,既患贫也患不安呀。

农夫甲:有道理,我们姑且把“均”看成是分蛋糕吧。分蛋糕,尤其是要分好蛋糕的前提,就是要做好蛋糕并且尽可能做大蛋糕。否则,手里只有七个栗子,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都不能解决猴子吃饭的根本问题,何况,今年可能只有10只猴子,若干年后很有可能变成100只猴子。历史上很多时候往往就是因为贫穷而动荡不安的,“要吃粮,找闯王”大致说的就是这种情况。饿急了,狗急也跳墙,何况是人?所以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农夫乙:俺倒觉得他老人家这样说也自有他的道理,可就是不明白他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或者说,他说这话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农夫甲:孔子们说这些话是不用逻辑的,凭经验、凭感觉直观判断而已。当然,那个年头形式逻辑这种工具还没诞生啊!

农夫乙:但也不意味着他说这话没有理由的,总有一个前因后果吧?

农夫甲:西哲说:人是政治动物。孔子们其实就是这样的政治动物,孔子们以及后来的儒家都有一种“分蛋糕”的激情、臆想与冲动。所谓“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正是这种主观臆想的结果。仅从字面上看,(财物分配)均匀了,也就消灭了贫困,这种设想似乎有道理。但如何达到“均”,我们不得而知;再者,在今天看来,“均”只是“无贫”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更不是充分必要条件;从“均”的结果看,既可能是“均贫”,也可能是“均富”,大家都富裕,当然就没有贫穷,问题是大家都贫穷,当然也可以说没有贫穷,因为没有富裕作为参照,所谓“和尚没有老婆,大家都没有老婆”,吊诡的是,强调“均”,结果往往无可奈何的变成“均贫”——看来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至今也没很好地解决。

农夫乙:孔夫子是自信他的方法是能够解决的。只是可惜当时没有国君愿意按照他的设想去操作。

农夫甲:是的,没有国君听他的本身就说明他的那套设想是臆想,缺乏操作性,不合实际,不能解决问题。

农夫乙:他那套设想有什么致命的弱点呢?

农夫甲:他那套东东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强调“礼”,“礼”这个东东跟今天的“文明礼貌”是没有任何关联的。礼是礼制、是等级秩序,它的中心内容就是按血缘、出身来决定每个人的权利,或者说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权益或位置,在他没有出生前就规定好了,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循环往复,永远不变!

农夫乙:如果你是龙的儿子,当然希望维持这种格局,但如果你是老鼠的儿子,恐怕就不希望自己或子孙后代永远只有打洞的命运,而且,世界上更多的是老鼠!难怪有人高声呐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农夫甲:孔夫子考虑的这些问题,实际上还是想解决一个权利或权力来源的合法性问题,但他的出发点错了,所以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可能让与他同时代的君信服,他“惶惶如丧家之犬”的自嘲,说明多少有点自知之明的。

农夫乙:可是,他不气馁、不放弃,他“知其不可为而之”的精神还是令人佩服的。

农夫甲:这也是我们今天对传统包括儒学精神要抽象继承的原因。抽象地看:“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对今天仍然有借鉴参照意义:比如政府对公民的责任、老板对员工的关怀、领导对下属义务等等不正是当下热议的话题么?而“分崩离析”“祸起萧墙”的警示,更是对当政者或“肉食者”的棒喝。

longfeipeng | 阅读全文 | 回复(3) | 引用通告 | 编辑
Re:我是贵族我怕谁
2010/9/15 17:08:00
mm(游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均
mm(游客) |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我是贵族我怕谁
2010/9/11 10:19:00
保胜教育(游客)
高见!礼是礼制、是等级秩序,它的中心内容就是按血缘、出身来决定每个人的权利,或者说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权益或位置,在他没有出生前就规定好了。

高见!孔夫子考虑的这些问题,实际上还是想解决一个权利或权力来源的合法性问题,但他的出发点错了,所以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可能让与他同时代的国君信服,他“惶惶如丧家之犬”的自嘲,说明多少有点自知之明的。
所以“我是贵族我怕谁!”

孔夫子的政见未必合乎我们的今人的观点,但在那时未必不是一剂“维稳”良方。

夫子提倡中庸之道,但其礼制似乎不容商量。社会是一个利益共享的舞台,太富则损之,赤贫则补之。

读文引发联想与思考,受用!
保胜教育(游客) |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我是贵族我怕谁
2010/9/10 17:57:00
swb200703谨受教。
swb200703 |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