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宜大运动量与大强度同时出现在一节课里。大运动量的运动时间较长, 但强度一般;大强度的运动是运动时,心率每分钟在150次以上的区域停留时间较长。如果一节体育课上大运动量与大强度的练习峰值同时达到最高点,易导致一些学生呕吐、头晕、腹痛等身体不适症状,这是身体不适时的一种生理自然反应,当频繁发生这种现象,学生就会形成心理恐惧或抵触情绪并反感剧烈运动练习,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是得不偿失的体育课。建议体育课剧烈运动时将大运动量与大强度的峰值错开在不同节的体育课堂上,做到既发展了学生身体素质又促进了学生身体健康。
二不宜一节体育课上所有学生运动量一样。众所周知学生体质有差异,相同运动量与强度的练习让优秀的学生练不好,又使基础差的学生超量跟不上,有违教学区别对待原则。建议体育课将学生身体素质分成三到五个等级,设计出相适应该等级的运动量与强度,让每个学生“够量”。
三不宜每节体育课都进行剧烈运动。体育课是学生通过身体练习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一个锻炼身体的平台,有别于竞技体育训练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体育课要重视学生身心健康,让学生快乐的上体育课,一味剧烈运动,有些学生身体受不了,恢复慢致疲劳积累,使学生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涣散,影响其他文化课的学习。建议每学期剧烈运动型的体育课集中在开学后的四到九周和十三到十八周两个时段,共十二周时间,呈现两个波浪式的运动量与运动强度。便于学生经历寒暑两个长假休整过后,在开学初有一个身体恢复调整期,又让学生在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复习时,将剧烈运动储备的体能,用在文化学习备考上,更有精力学习文化知识。
风 华
2015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