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的香港中学通识教育
2016年我国基础教育,最热门即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是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某些方面,我认为与香港的通识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
在今天多元化的社会里,具有人的主体意识,具有宏观的知识视野,能整合知识、批判社会、合力主导未来的文明,这些都是通识教育科的终极目标。学生若想在复杂的环境中生活,其所具备的应是能全面应付环境转变的“通才”人格,成为“情智文化兼通的人才” 【1】。
2009年开始的香港高中学制将通识教育列为必修科之一。黄玉山先生,曾任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主席及教育统筹委员会委员、香港公开大学校长,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 ,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他说在讨论香港高中通识教育时,当时确定通识科应有的三个目的“第一是价值观、人生观;第二是知识面,拓阔知识;第三是能力,包括沟通能力、批判能力和思维能力,三者都要兼顾。”围绕这三个目的,确定了六个单元的内容,即个人成长与人际关系,今日香港,现代中国,全球化,公共卫生,能源科技与环境。
六个单元的内容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与目的有:个人成长与人际关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教学生处理常见的人际关系。今日香港,包括生活素质、身份认同、法治和社会政治参与三大主题,帮助学生了解香港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环境等,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提出改善意见,提高生活素质。现代中国有两个主题,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华文化与现代生活,帮助学生认识中国的历史,提高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全球化,包含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的全球化,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公共卫生,包含医疗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公共卫生相关政策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如何处理公正卫生政策的议题等。 能源科技与环境,包含能源的使用和发展,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外交等。
在每个单元的设计中,都注重了让学生达到一些有共性的目标,如,能辨别事实、意见、论点与论据,能通过解读文字资料建立自己的观点,能从多角度理解问题,以不同范畴(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分析问题,能以不同持份者的立场分析问题等。通识教育科在整个高中课程中可扮演“中央”的角色,肩负全人教育的使命。此科可配合其他科目的学习,建构共同和共通的知识,培育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理解和分析当今社会的问题,继而对香港、国家和世界抱有一定程度的识见和责任;能够尊重多元文化的特色与观点,批判、反思和独立思考,最终拥有终身学习所需要的要素【2】。
近年来,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受到了我国各高校的普遍重视。如中大逸仙学院的培养目标,即围绕 “通识教育、大类培养、复合创新”的教育理念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满足国家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我国教育部外语非通用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刘曙雄教授曾提出,通识教育不是只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应更强调对学生素质的培养。通识教育的目的是着重于人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历史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对未来有比较高远的追求,对国家和民族有比较深远的了解,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和五彩缤纷的人类文化有比较深刻的把握。因此,通识教育中的“识”,不应该只是知识的“识”,而更应该是认识的“识”。
我校五年前开辟的 “剪报栏”,每天从《南方都市报》、《新快报》、《中国青年报》等近十种报纸中选择出希望学生读的文章,贴在校园的剪报栏,学生利用课间停停看看,剪报内容集结出版《理行天下》校本教材,一是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二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说理,也可以说是公民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一种方式。
马春秀 2017年1月5日
参考文章:
【1】:郑汉文《大学培养通才所需的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哲学——培养情智文化兼通的专才的五级进程》,戴胡显章主编,《走出“半人时代“——两岸三地学者谈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北京高教育出版社,2002年,P323。
【2】:庄达成 杨映辉《我们所理解的通识教育科》,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14年初版,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