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13端午,来不及整理——
“爸爸,你买什么回来了呀?”已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问。
“粽子呀!又香又甜的大粽子哦!”我从袋子来提出一串刚买的粽子显摆道,原以为孩子会扑过来瞅一瞅,摸一摸,闻一闻,甚至……但很遗憾,孩子依然坐在地上继续他的恐龙游戏。“你不感兴趣?”“切!这有什么好吃的,一团糯米,腻还沾手,真不知当初人们是怎么想的。”“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呀!你要好好感受一下哦。”我回答。“哦!……”
面对孩子的冷漠,儿时端午的一幕幕浮现在脑海,怎么差那么远呢?是该让孩子补习一些关于端午节的知识体验了,我与老婆商量回一趟老家汨罗,回那个节日“根源”的地方,去感受到了端午节的美好和神圣。
我们到的那个晚上正赶上家人包粽子、蒸粽子的环节。一大盆头一天浸好的糯米,一打刚过水的粽叶,孩子爷爷说这是一早从屋后棕树上采摘的新鲜粽叶,新鲜着呢!一把用来绑粽子的五彩线(一般人家则采用简单的缝衣服用的白线即可);另外还有一小盆花生、红枣之类的馅,现在生活好了,你想吃什么口味的馅自己准备都可以。万事俱备,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包粽子,说起包粽子还是个技术活,先取两张粽叶一头一尾的反方向重叠,放入一小碗米,用食指在米中间轻轻划一字,然后放入馅,右手先把外端粽叶往里折叠并向后折去,包好一端再以同样手法完成另一端,绑粽子要先在中间绑一次后才从一端逐一绑向另一端以防变形,而绳子绑的也要松紧适度,以轻扯不移动即可。过紧则容易煮爆,而过松则容易进水。说话间,装粽子的箩筐都冒尖了。接下来便是蒸(煮)粽子环节,将绑好的粽子逐一放到锅里,然后倒入井水,水位以没过粽子一个手指厚度为宜,再点火……水开十五分钟后把锅里上下粽子兑换位置,再以慢火煮。约一小时后,第一锅热气腾腾的粽子就出锅啦。取一个捧在手心,棕香扑鼻,扒开一个,咬上一口,甜!我一口气吃下三个,孩子更甚,嘴上吃着,手里提了一串,边吃边叫好吃。老人瞅着我们父子的吃相,边擦拭双手边笑着说“别急,别急,还有还有……”。我们吃着,而父母则又开始第二锅、第三锅……会一直忙到后半夜。而那已堆成小山似的粽子,它们明天都有它们的去处。
又迎来了一个端午节的早晨。从睡梦中醒来,望着窗外飘扬似针的小雨,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着端午到来的气息。
一阵说笑从楼下传来,原来老父亲已经早起,正在给街坊邻居派粽子,儿子看到爷爷忙碌,于是也跟着屋前屋后的跑,一派小主人风范。派完邻里,父亲又将剩下粽子分家打包,然后跨上自己的永久牌座驾,分家的送,而儿子则坐在三脚架上一路跟随……
“粽子香端午情”。原来,端午情不在粽子本身,而在那份辛苦并快乐的分享和对美好的遐想中。
感谢屈原,感谢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