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总觉得时光悠悠,岁月漫长,即使是两天的双休都觉得像永远不会透支的信用卡一样,永远体会不了语文老师说的“白驹过隙、时光荏苒”这种字眼。那个时候会和小伙伴们去过家家玩儿初级版的“cos-play”,还会翻山越岭爬树摘果子掏鸟窝,可以扯着爸爸陪我跳跳绳跳皮筋转呼啦圈,最后到周日的晚上才会心急如焚的跟不会做的最后几道数学题死磕,用尽气数仍然无果之后再跑去邻居家找院子里扇着蒲扇乘凉的叔叔求救。总之,那时候觉得时间过的好慢好慢,但美好的像天堂一般,与西游记里的神仙所说“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说法截然相反。那时候的寒假更是漫长的好像十年半载,更不曾体会到那种大人的忙碌和焦灼感。
可是,我们真的长大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已迥然不同,仿佛时间就是一个加速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速。按照研究学者们的说法,这种对时间感知的差异可能跟新鲜感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未知的新鲜的事情会越来越少,而我们成了单一枯燥的生活的奴隶,每天为了工作转成了陀螺。而我更愿意相信年纪越大,我们越觉得时间的吝啬和残酷,才更能体会时间的弥足珍贵,从而懂得“惜时”的道理。在我的而立之年,我有幸能够深刻认识到了一个道理-这个世界,除了年龄,再没有其它任何可以不劳而获的事情了。因此,领悟到了这一点,我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地成为了一个跟时间赛跑的人。读书那会儿甚至刚毕业那两年会因为渴望买到性价比更高的东西乐此不疲地货比三家,还会因为仗着年轻气盛不惧透支体力省钱坐20多小时的绿皮车,完全不计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换做现在的我,三十岁的我,我会怀念当年的任性和毅力,但绝不会让这种事情再次发生,因为千金难买时间贵,有货比三家讨价还价磨嘴皮子的功夫,还不如好好学着怎么挣更多的钱,为所谓的“经济节约”坐几十个小时的火车还不如定个机票或者高铁把节省出来的时间用来调养身体或者看书学习。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之后,我惊喜地发现,虽然我们没有办法增加时间的维度也没有办法拖住时间老人的脚步,但我们完完全全可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当然,时间是抽象的,无法用尺子来衡量,但我很清楚,我不会像老家的朋友们那样除了工作以外的时间都铺在麻将桌上,也不会在手机和电脑里下载任何游戏(确实因为我没有那种可以通过玩游戏攫取百万年薪的天赋),也不舍得将时间投放到那些看到开头便知后事如何的由美女帅哥堆砌的韩剧。学生说,“你不像传统的女生”;朋友说“你这样不累吗?”可我毫不矫揉做作的可以回答说,“我不累啊,我很喜欢这样的自己,一个敢于跟时间赛跑的人。”我也有娱乐有我的兴趣爱好,只是我会精确地计算时间,尽量做到将需要做的事情安排成无缝衔接状态甚至是重叠状态。比如用两口锅同时做饭,节约烹饪时间;散步的时候会塞上耳机听听演讲学学歌曲;周末跟闺蜜约会的地铁上会看看文章或者背背单词;半夜失眠的时候会拒绝转辗反侧索性起床写写日志;爱人不陪我自顾自的玩LOL的时候我会乖乖地在一旁练练瑜伽或者看看视频;开无效会议的时候我会改改作业或者cue我的微信好友关心关心他们的现在过得怎么样。我不是个很聪明的人,但是在利用时间上,我俨然从一个迷糊的拖延症患者转变成了一个惜时如金会精打细算的人。
我希望每天过的能够饱满一点,让时间密度更大一些,这样才不辜负转瞬即逝的青春,才对得起未来那个拥有满满回忆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