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S bLog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地震灾后心理救助者需要"大心脏”
[ 2008/5/17 15:54:00 | By: mumianshu ]
 

地震灾后心理救助者需要"大心脏"

2008年05月17日 09:41   来源:广州日报   武志红

 

在救灾现场,一位战士痛哭失声

 

    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一波又一波的军队、医生、救援组织和志愿者团队奔赴灾区,渴望为灾区救援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并且,与以往的灾难不同的是,这次的救援工作中,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得到了一致认可,不仅媒体屡屡发出相关呼吁,而且已有很多个由心理专家和心理志愿者组成的救援团队赶往灾区,广州一个60人团队的心理救援组织也将于18日出发奔赴灾区。

  不过,与其他救援组织相比,心理救援团队的成员有一个特殊的要求:必须有一颗大心脏,拥有这样一颗大心脏,一个人就既可以保持一定的敏感,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受灾同胞的极度痛苦的体验,也能够一直保持冷静,从而可以在地狱般的处境中保持稳定。

  前日,数百名市民汇集在广州市东山区图书馆4楼会议室,参加了“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志愿者的集训与选拔的活动。

  这一活动的筹办者、广州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师胡慎之称,他们将从数百名市民中选出约25名志愿者,并同30余名心理专家组成一个心理救援团队,于18日赶赴成都,为受灾同胞和救援人员提供心理危机干预的服务。

  他特别强调,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不仅是受灾同胞,也包括救援人员,因为许多救援人员的心理和灾民一样陷入崩溃状态或濒临崩溃的状态。

  “救援工作需要冷静,有时甚至是铁石心肠。”专家组成员、广州电视台“夜话”节目的心理顾问于东辉称,“譬如拯救溺水者时,有经验的救水员有时会先将极度慌乱的溺水者打晕,否则就有和溺水者同归于尽的危险。”

  于东辉说,通过新闻,他注意到许多救援人员的心理状态已失控,这意味着灾难在相当程度上冲垮了他们的心理结构。

  这番话令我想起了一个说法:

  在战场上,如果一个士兵做起了噩梦,而且噩梦的内容就是白天所看到、所遇见的,并且梦也没有做什么修饰、比喻等工作,那么,有经验的指挥官就会明白,这个士兵应该撤出战场了,因为他的心理结构已被破坏,不能在血淋淋的现实和内心之间发挥必要的保护作用了。

  所以,救援人员需要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作为心理救助人员,这一点就尤为重要。

  胡慎之称,这次选拔标准有四个“优先”:心理学背景优先、男士优先、医生优先、善于沟通者(尤其是善于与儿童沟通者)优先。此外,因为团队中已有30余名心理专家,所以志愿者最好具备其他优势,可与心理专家互补,因而最后被录用的25名志愿者中有外科医生、精神病科医生、律师、小学教师和野外生存训练专家等。

  但比这些“优先”条件更优先的是,所有的志愿者都必须了解救助对象的心理处境,例如重大灾难性事件对当事人的心理冲击。

 

地震摧毁的不只是房屋,许多人的心理也遭受了极大创伤

  灾难摧毁了我们的控制感

  胡慎之在集训中称,重大灾难性事件造成的一个必然冲击是,破坏了当事人的控制感。所谓控制感即,“我了解我的人生,我对我的人生和我周围的世界为什么会这样子以及会去向何方有充分的预料”。

  围绕着这种控制感,我们会有四种常见的错觉:

  错觉一:我能决定我的生活,我是我自己生活的主宰。

  错觉二:生活是公正的,我是好人,所以坏事不应该落在我头上。

  错觉三:生活是有意义的,一件事的发生一定有其理由。

  错觉四:我是坚强的,我不会被击垮。

  这些念头本来就是错觉,但这些错觉却是我们安全感的重要源头,正常人都生活在这四种积极的错觉中,它们给了我们安定感和秩序感,而不期而至的灾难事件颠覆了这些错觉,摧毁了我们的安定感和秩序感,让我们陷入巨大的恐慌和忧虑中,“下一秒,同样可怕甚至更可怕的事情说不定就会再次降临。”

  并且,伴随着这种巨大的恐慌,我们会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而建立了极度消极的错觉,如:

  错觉一:我完全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

  错觉二:这是对我的惩罚;

  错觉三:生活完全是荒谬的;

  错觉四:我如此脆弱,已经经不起一点打击了。

  无论是积极的错觉还是消极的错觉,都是自我实现的预言。所谓自我实现的预言,即当我们对未来有了一种预言后,我们就会只关注符合自己预言的,而对那些不符合的信息视而不见。所以,当形成了消极的错觉后,我们会特别关注危险的信息,而对积极的信息缺乏关注。

  这些消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在一定程度上会保护我们,令我们对可能接踵而至的灾难有所预料,因为这种预料能力,我们就会觉得,自己对灾难是有一定的控制能力的。

  此外,我们还会有其他一些办法来保护自己的控制感,最常见的就是自责和愤怒。

  挑剔别人可令自己有控制感

  现在很多人在挑剔其他人,如姚明捐款200万人民币,万科房地产集团也捐款200万元人民币,这引出了很多批评,还有很多网友谴责一些记者和电视台主持人不尽职。

  对此,胡慎之说,批评者在表达自己的愤怒时,会感觉到自己的力量,这就给了他们一定控制感。

  类似的道理,当自责者进行自我责备时,他也仍然处于幻觉中,认为自己是有控制能力的。

  不过,从积极错觉到消极错觉并不是在一瞬间完成,一般说来,这有四个转变步骤:

  第一,斗争。当事人否认灾难的发生,或者被激发起罕见的勇气,与其作斗争。譬如,北川县一个10岁的女孩被救出10分钟后便死去,她的父亲不能接受这一事实,而在篝火边烤女儿的身体,一边烤一边说:“她刚走,身体还柔软,火烤一烤,要是她意志坚强,兴许还能活过来。”他的这番话便是否认。

  第二,逃跑。意识到事情不可逆转时,一些当事人会逃避。譬如,许多受灾者看到血腥场面后会转过头去,这就是逃避。

  第三,木呆。强烈地否认没收到效果,那位父亲当发现怎么努力都没用,女儿的身体仍逐渐冷去,有一段时间,他可能会一动不动地呆呆地站着,没一点反应,这就是木呆。

  第四,屈服。木呆了好一会儿,硕大的泪珠一颗颗掉下来,接着很快变成号啕大哭,这意味着对亲人去世这一灾难事件的屈服。

  胡慎之说,这四个步骤与性格无关,是遭遇灾难事件后的通常反应,它给了当事人缓冲的时间,让我们逐渐可以接受灾难,直面并承受最可怕的事实。

  以上只是大致的要点,而一个优秀的心理救助者还需要对当事人心理的细微变化有细致的了解,并根据当事人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

  灾难刚发生时,心理救助者的角色是“妈妈”。这时,传统意义上的心理救助并不重要,而物理意义上的救助就至关重要,援助者应尽力给当事人提供一切必要的生活保障,并劝说当事人保持一个稳定的日常生活节奏,按时进餐,保持一定时间的睡眠。

  灾难发生72小时内,心理救助者的角色是“老师”。当事人的注意力开始从外在的灾难性事件转移到对自己的内心体验上,心理结构被破坏会给他带来很大的震动,他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并会有一些极端的情绪,最常见的如自责和愤怒,这时心理救助者就应当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告诉当事人,这些情绪的心理含义是什么,它们为什么会产生。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当事人形成新的控制感。

  灾难发生两个月内,心理救助者的角色是“治疗师”。这一段时间,幸存者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舒服的身心反应,并且多数人会试图努力忘记当时的体验,而这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重要原因,所以救助者应帮助幸存者充分理解这些反应,并接纳藏在这些反应背后的悲剧真相,具体的办法是聆听幸存者讲故事,可以是一对一的,即一个心理救助者聆听一个幸存者的故事,也可以将有同样不幸遭遇的幸存者组成一个团体,在心理专家的监督下相互倾诉,充分表达并宣泄这些体验,这样就不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心理干预的最后一个阶段,救助者是“牧师”。即,等当事人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所有体验后,心理救助者可帮当事人做一个哀悼仪式,对已经失去的亲人和已经不可挽回的生活方式说一声“再见”。

 
 
  • 标签:心理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