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2018/7/11 18:09:00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读书报告

本书是“温儒敏论语文教育”系列丛书的第三部,按照类别分为了7大板块共64篇论文。涉及到“课标与课改”、“教材编写”、“高考语文”、“语文教学”、“研修文化”、“大学本义”、“文学生活”等各种热点话题,而作者本人温儒敏,也是2016年部编版初、高中语文教材的总主编,他的思想观念对于教学和应试都起着风向标式的作用,因此很值得学习和探究。

以下就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最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几个板块谈谈我的阅读体会,请批评指正。

一、    教材编写

正确处理教材是教育的关键,而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常常会听见学生甚至是已出校园的社会人士前来抱怨语文书太过“无聊、八股”。这种说法往往出自并不真正熟悉教材的人之口,更像是一种更风行为。正如温儒敏在《语文教科书编写(修订)的十二个问题》中所说:“那种动不动就把现下教材视为‘垃圾’,鼓吹要‘对抗语文’的颠覆一切的思路,以及‘翻烧饼’的做法,既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制造混乱。”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放下偏见,转而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课本、学习课文,这也让我开始在实践中进行思考。16年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的第一课《春》,是孩子们进入初中之后学习的第一篇课文,这篇文章是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剧情,文中描述的春日活动似乎也略显过时,甚至就连“春”这个话题本身也与秋季开学的时令格格不入。如何引发孩子们的兴趣,上好这个开学第一课呢,温教授给了我启发。

《春》十几年来一直入选中学教材,并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我们可曾思考过为何它成为了所谓的经典美文?经典在何?又如何美?没有对比,就没有发言权。现今很多孩子沉迷于网络文学或者是青春小说,很多微博中的段子也能集结成书,辞藻的堆砌常常毫无逻辑性可言。近年来凭借“美文”走红的北大双胞胎“才子”,正好被我拿来做了反面例子。我把那些逻辑混乱、词不达意的句子网罗出来,告诉学生,这一定程度地反映了我们目前的生活语文现状,甚至是高知的生活语文现状,这样的现象可不可悲?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被清华称为“永远的中文系主任”朱自清所创作的文字,他一生文学汪洋恣意,却勉力为中学生书写范文,他想匡正的就是我们的文脉和文气,我们可以学不会,但是我们至少要了解,什么是中国的,真正的,文学与文字。

二、    语文教学

温儒敏教授在本书中多次强调“语文的本质就是多读书”,尤其是“读整本的书”、“读经典”。恰好这一理念也是我所在的备课组老师们所认同和奉行的。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我们除了共读了课本上推荐的每册两本的必读书目,也根据学生的年龄和阅读兴趣推荐学生读了诸如《三体》、《基地》、《活着》、《我二十一岁那年》等各类各领域的书籍,为了检测阅读效果,我们在每节课前会利用5分钟的时间来进行随堂小测,一方面保证学生的阅读是到位的,另一方面也通过竞争机制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除了课前检测外,我们也鼓励学生多元化的解读文本,读出自己个性化的体验来。正如温教授所说“很多中小学老师不否认读书的重要,但一到教学的层面,有意无意就把促进读书兴趣这一点忘记或者放弃了。”这是语文教学在升学压力下急功近利的偏误,也是对于语文奥义不甚明了以至于舍本逐末的表现。

其实语言文学本就是私人的情感体验,我们允许“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甚至鼓励从“哈姆莱特”读出“李尔王”、“麦克白”。因此,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阅读体验分享会,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孩子们在讨论中会为自己的观点争执,也会渐渐地彼此理解,求同存异。每一份体验都是宝贵的,我们力图通过学习语文和探讨文学,告诉他们,在这个世间,你是独特的,但你永远找得到共鸣。

除了整本书阅读之外,这个学期我也采用了温教授所推荐的“1+X”方法,加大学生的略读量,努力地拓展他们的阅读眼界,希望能够积少成多,得到质变。

三、    研修文化

这一板块中,有很多触动我的文章。其一是《教师太忙,要有块精神自留地》。这篇文章几乎说中了我一个初登讲台的人的心声,这一年对于一个兼任班主任的语文老师来说,可以用“疲于奔命”四个字形容。在处理完班级内外大大小小的杂事之余,我努力地想让自己每一节课都上得生动有趣,花很多的时间和心思去设计我的课堂,但越往后走,难度越大。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已经很久没有去经营自己的生活了,而我如果本身不有趣,再多的设计都是徒劳啊。这一块精神的自留地,我想一部分可以来源于阅读,另一部分则应该来自于对于日常生活的敏感度吧。

当然,如何一直敏锐,一直热血沸腾,一直青春洒脱,我想,这多少是需要一些天赋的理想主义精神的吧。

其二则是《如何看待网络‘造词热’现象》,作为一个本科汉语言专业出身的‘网瘾少女’,我对于网络词语的态度一直以来是矛盾的。一方面,我乐于了解网络、新媒体上集合着小巧思的新造词,它们往往活泼生动、充满双关意,很多带有一种适度的幽默感。另一方面,我又像个“卫道士”般反对学生在正式的书写表达中使用它们,从心底反对不干净的语言行为。在读过此文后,我意识到这正是对于“井喷的新词会否挤压传统的规范词汇”的担心。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和使用词汇,我想这也是需要教师思考和在实践中摸索的一个课题。

四、    小结

温儒敏的教学观其实可以以四个字来概括——“守正创新”。守护的是中华文化、文字、文学的正统,创造的是与新时代、新需求相结合的接地气的教育方式。对于这个理念,我深表赞赏,也觉得“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常说语文老师要多一点情怀,做一些不太聪明却纯粹的小事,帮助一些不太完美却充满灵性的孩子。要尽心尽力地多情,入过繁华之境、也听过喧嚣声音,还能有着滚烫心情,欣赏宇宙最辽阔的不朽。

pengyj0617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标签:书评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http://blog.sysuschool.com/u/pengyj0617/index.html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