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2018/7/13 17:38:00
>>我看乐府诗与民间文学创作的关系

乐府诗上承《诗经》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说道二者在基本精神上的一脉相承“都植根于民间文学”,而“这种关注现实的精神因汉乐府民歌的出现才构成一个传统”,从建安文人的借乐府古体写时事的“拟古乐府”到后来唐代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和新乐府运动,都始终围绕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宗旨。

我们可以说民间乐府诗就是民间文学的一种,人们在劳动生活中用集体智慧创作了歌谣、民歌,并用口口相传的方式发扬传承了它们,在长期的发展的过程中,经受着后人的挑选,在时代的打磨下变异与完善。乐府诗就是扎根在了民间文学之中茁壮成长起来的美丽的花朵。

而其所绽放出来的光芒也促进民间文学自身的发展。

在创作者上,不同于乐府时期对于民间文学的轻视,越来越多的职业文人把目光转向了民间文学的创作,民间文学不再单依靠人们肆意吟成,语言在保留质朴性的同时被打磨光滑,内容也渐趋完整。职业作家主动接管了民间文学,因为他们看见了文学的根源就在于民间,一切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和真实的情感都来源于普罗大众,他们需要做的只是在减少民间文学随意性的同时用专业的笔触忠实的记录下这些片段。在五四以后,我们可以看见越来越多如老舍、赵树理等优秀作家的出现,他们走出象牙塔,把真实的生活写在纸上。

在语言上,民间文学保留了对于方言口语的使用,有些方言词汇因为在文学作品中的大量使用甚至被收录进入了民族共同语之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而当方言俚语的使用与文学作相得益彰时也会使得描写更加真实可感,亲切生动,甚至还有如韩少功的《马桥词典》这样的专门以马桥这一地区方言词汇为目录脉络写就的小说,人们也赞许其“捍卫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同时向千篇一律的泛国际化趋势吹响了反抗的号角”。

在体裁上,民间文学不再仅仅是依靠着口口相传的乡野山歌,永远无法登上大雅之堂,它自觉发展和扩充着它的体裁,诗歌、戏曲、杂文、小说等各类体裁都积极汲取民间文学的营养来丰富自身。

如果说在汉乐府采诗之时民间文学的发展是政治目的所驱使的、不自觉的的话,那么其后人们渐渐意识到所有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应该是忠实的反映现实的、扎根于广袤的社会人生的。我想每个朝代其实都不乏歌功颂德之作,它们或许是最有学识的文士的大作,他们或许用了满纸古奥精妙的典故,而他们用的辞藻,或许我们只有在梦境中才能得到应照,但在被时光拣拾后的今天,它们也只能跟着皇陵殉葬。而平凡的人世,却依旧在苦与乐,爱与恨中延伸,能触动远行游子的还是那一句“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能道明心声的也仍是那一句“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吧。

pengyj0617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用户公告
请稍候,载入中。。。
时间记忆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相册
最新日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最新回复
请稍候,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请稍候,载入中。。。
   http://blog.sysuschool.com/u/pengyj0617/index.html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