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评卷语文科组组长柯汉琳谈作文
柯汉琳表示,考生对题意的把握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逻辑性不严密,思考不够透彻,不够深刻;二是考生对题意把握得不够准确,虽然没有偏离题意,但能够吻合题意,写得到位的考生不多。
写出内容深刻文章不容易
那么,在高考评卷语文科组组长柯汉琳眼中,什么样的作文才算是符合标准的作文呢?柯汉琳表示,作文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年的作文题“不要轻易说‘不’”是一个具有很大自由度、不容易跑题的题目,但要写出逻辑性强、内容深刻的文章也不太容易。“不”是一个否定词,用于表示对某对象的一种否定性态度或评价;“不要轻易说‘不’”则是对这种否定性态度或评价持保留态度。
因此,这个题目要写得好,一是要选好所要针对的“不”是对什么具体问题的“不”;二是要表达出“不轻易”说“不”的意思。两个问题的逻辑关系不容忽视:“不要轻易说‘不’”意味着说“不”是一般见识,可能是某种习惯思维、习惯态度和习惯评价,这些习惯又往往被人们认定为“应该如此的”、“只能如此的”,例如多次失败之后,一般人认为没有成功希望了,想放弃了,而你看出还有希望,不放弃,这才是“不轻易”的。就是说,你看出那些习惯绝对化了,看出它并非“永真真理”,看出有一种相反的可能,所以“不轻易”说“不”字。这需要一种较强的思维能力。
今年的作文题在考察考生思维能力方面较以往作文题更突出,这是它的优点之一。
考生未领会题目逻辑关系
从答卷情况看,许多考生达不到这一思维高度,他们弄不清楚题目的内在逻辑关系,结果其表述叫人摸不着头脑。例如,“面对别人泼来的污水,苏轼不轻易说‘不’”。“不什么”没有写出来;又如,“面对命运,我们不要轻易说‘不’”,也没有写清楚“不什么”。因为我们可以说:“面对命运,我们要坚决说‘不’”。
此外,许多考生由于不能辩证理解问题,不根据具体问题思考,甚而把“不要轻易说‘不’”变成绝对真理的口号,好像凡说“不”的都错了,好像对任何事物都不能毫不犹豫地说“不”了。
柯汉琳表示,通过今年的作文,要好好研究一下高中生的思维世界。他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的知识多些,更要使学生变得聪明些!
高分作文 选题立意并不算出彩
那位可能将得到满分的考生作文开头大致是这样写的:“生活中很多事情我们要坚决说不。但是有些事情,我们碰上了,不要武断说不。经过思考的人,不会对一些问题轻易说不。”他举了一个例子,历史上有位领导人,他对下属提出的意见,不轻易说不,都是经过认真思考,采纳了。结果他成功了。后来,他权力越来越大,太自信了。对属下的意见,轻易否定,结果导致失败了。这个文章,选题立意不算出彩,但是能切合这个关键词的辩证关系,所以给了较高分数。
柯汉琳说,考生的逻辑思维很重要。这次作文题,两个关键词,就是“不轻易”和“说不”。两者的逻辑关系是很严密的。怎样才是关注到“不轻易”呢?就是与大众习惯性思维不一样,与大众的态度不一样的,我们不要轻易“说不”。
这个辩证关系该怎么写才好呢?柯汉琳举了个例子。当年,深圳市成立特区。很多人反对,不赞成。然而,面对众人的反对,领导者不轻易说不,经过认真论证,终于推行。改革开放30年,证明了当初的决定是对的。这就把“不轻易说不”的辩证关系写出来了。
失败示例
皇帝要给赏赐 李白不轻易说“不”
柯汉琳认为,今年考生作文反映出的最普遍的问题其实是逻辑混乱。“今年作文题最大的优点就是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柯汉琳说,结果大量的考生被“考倒”。很多人硬套材料,最常用的是李白、苏轼、勾践、屈原等故事。有学生写李白,说皇帝要给他赏赐,他不轻易说“不”;有学生写苏轼,说有人要泼他污水,他不轻易说“不”。柯汉琳有些无奈地说,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变得聪明、灵活,不是一味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