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三篇虚拟高考作文 
[ 2009/6/9 10:22:00 | By: 瓜哥 ]
 

常常不识

  当昨夜的微风抚上清晨的窗棂,有一声温柔的轻呼响在耳边,像一双手覆上我们童年的双眼,把一个小蝌蚪从大海的涛声中唤醒,掬一捧生命之水,说,这就是常识。那时候,人类刚刚从大海爬上岸,褪去鳍和鳃,只带了一小片故乡,藏在妈妈的子宫里。我们在海的摇篮里孕育成人,把故乡存入生命深处,顺血管流遍全身,我们排汗,流泪,味道都是海的咸。然后我们被生之渴望扯进粗砺的世间。

  常识常常为我们所不识,正如母亲的爱,正如村间长老肚子里永远掏不尽的故事,成了我们要努力学习的知识。太多的知识挤兑了常识,而今天的常识随着岁月的远去,又会变成明天的知识。

  在中国古代,爱是常识。而当前,爱是知识。爱使我们恐惧,使我们暴露自己的虚弱,使我们易于受到伤害和攻击,使我们不愿意承认和接纳它。我们要通过在岁月的长河中潜泳,在一次次揣度和猜忌中,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在不断的懊悔中学习,不断地领悟到它的珍贵和博大。

  常识,往往像一个虚无缥缈的诺言,无处不在,却又无处可觅,笼罩着看似清晰嘈杂实则混沌蒙昧的人类世界。文艺与常识之间的关系颇耐人寻味。没了常识,文艺不能使人信服,而只有常识,文艺则下落至生活本身,而使人生厌。正如齐白石评画时所说,“(好画)当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算是一语道破个中真相。那么究竟该如何处理文艺与常识的关系?我个人以为,当属“常识的非常识表达”这句最要紧。既不能脱离常识,又要能让梦想起飞,让灵感展开双翼,滑翔在泥淖世界的上空,既看到现实,又洒播出万道人性的救赎光辉,让人生既可爱又可信(王国维语)。

  常识也可能是个陷阱,引诱我们滑跌到事实真相的背后。如按照常识,我们认为《红楼梦》是反封建的,《水浒传》是正义的,孙悟空成了佛是幸福的,曹操是非正义的。我们还认为:人生来是平等的,官员是不贪腐的,学校教室是不会倒的,救灾捐款是不会被贪污的。还有:奶粉里都是有三聚氰胺的,手足口病是不会死人的,甲流没什么可怕的,人类对自然是保护的,污水处理过是能喝的……

  这些都是反常识,却比常识更真实,像藏猫猫和俯卧撑一样记载下人类耻辱的瞬间。相信若干年以后,这些名词连同它背后的隐喻一起,都将会成为我们子孙后代的知识吧。

  对了,还有最后一句:走出考场,就是个大人了,这也是常识。

  (谭畅,诗人,广东省、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有删节)

  老师点评:三个小标题,三组关系,或因篇幅原因无从展开,导致论述不够充分,均显浮光掠影。证明在选材环节上不够精当。第一段诉诸感觉层面的文字,无法完成诠释“常识”的使命。“爱是常识”不妥,爱并不属于知识范畴。“常识的非常识表达”本身不构成界定,且只囿于文艺。通篇引用过多,并没建立起材料与感受的关联。评38分。(高中语文教师子虚)

 

 

  

  十年前,我坐在一扇没有窗帘的窗户边高考,太阳烤得我后背发烫、心里慌张。但即使那天像此刻一样微雨凉风,这篇以常识为题的作文,我想我也没什么办法写好。

  仔细搜索一下记忆,我不好意思地发现,10年前的我对常识的理解基本等同于“生活常识”,稍微加上点“生产常识”。诸如指甲里有很多细菌,鸵鸟只能跑不会飞,晚稻在立秋后插秧收成不好。就这些东西,我可能会从自己务农的经验出发,举出农时节气的例子,再延伸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最后总结出书本告诉我们的道理:“万事万物都有着内在的发展规律,人类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不能不遵循这样的规律和程序。”——我只能写成这样,顶多用几个形容词,搬弄几种修辞手法。

  扩招正好十年了。十年前的我所受的教育,是告诉我要做一个四有青年,但没告诉我要做一个有常识的人。那些我所知道的常识,很多都来自生活,来自课堂以外。对我而言,学校最大的功能有两个,一个是它提供考试让我改变自己的境遇,另一个是它提供闲暇,让我不必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早早为一个肚子一张嘴挣扎,可以读到那些在适当时候出现的书。

  不让看课外书,可能是中国教育最大的“阴谋”。用无尽的作业,让你没时间看;用成绩至上论,让你不屑看;用考试决定出路,让你觉得不必看。最后,我们身无长技,到了这虎狼出没的世界,重新学习生存;我们脑如空谷,成为工作机器,愤怒于世界不公,习惯于面对电脑喷薄不满——而如果没有这台电脑告诉那些我们早该知道的常识,我们可能从不知道其实可以表达自己。

  别人说沈从文是文物专家,沈从文则说他自己“并无任何一门专长,只不过是个常识比较丰富的文物工作者而已”。某种意义上说,有了常识就有了智慧,有了脑子,这时候你再想蒙他,人们就会叫你脑残。比如,如果人人都知道不能重口供轻证据、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挂满全国的那句“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就是脑残;如果人人呼吸着广州每天的空气,空气质量报告里的全年360天优良就是脑残;如果人人知道想说就说想唱就唱是人的权利,“跨省追捕”就是脑残。

  十年之前,我对这篇文章手足无措;十年之后,获取常识的途径已如此之多,常识已不知不觉深入人心,当90后们进入考场的时候,他们已经有足够的知识和智慧写这篇文章。当年西去长安上学,我还想着有多少事可以做。当00后也进入考场的时候,已没有任何必要写这样的文章。(李傻傻,80后作家,有删节)

  老师点评:从自己的感受出发,通篇一贯,文脉顺畅。微观论述过程中,较缺乏逻辑链条。比如对“书本道理”的否定,并未呈现依据。比如强调“课外书”的重要,比如对电脑的推崇,并未明确与“常识”挂钩。还有,“虎狼出没的世界”以及“世界不公”这些概念,也都缺乏必要依据支撑,也与“常识”没什么逻辑关联。总之,存在明显的表达瑕疵。评42分。(高中语文教师子虚)

 

 

不被信任的常识

  大多数人知道、一般情况下成立,如此就可以称为常识了。当然,常识是一种文化体系,美国人的常识和中国人的常识不一样,广州人的常识和香港人的常识不一样,公务员和非公务员的常识不一样。

  常识也是一种知识,它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一般人的常识,要么来自人生经验,要么来自学习。除了学校教育,媒体也是一个关于常识的知识的重要来源。依据常识,新闻都是违反常识的,因而可以作为常识的反向指标,也就是凡是被作为新闻刊载的,都应该是常识以外的。可是,如果每天看报纸,就会发现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我们的新闻通常更多地并不违反常识;而报纸上的那些评论,也总是日复一日、常年累月地重复一些常识,看不到什么新鲜的反常的意见。

  这是常识紊乱的一个例证。常识会紊乱,是因为发展变化本身也是常识的一个特征,而当发展变化的过程尚未完结的时候,常识就紊乱了。比如上大学,过去,常识告诉我们,上大学只能考。后来,考不上的话,还可以花钱上,也成为常识。而现在,只要有办法,用别人的名字和档案,也可以上大学,这也许会成为新的常识,只是还没有得到时代的确认而已。

  曾经在生活中给予我们很多指导、受到我们信任的常识,已经失去了指导我们的能力,因而不值得我们信任了。比如,常识告诉我们,牛奶里不应该有三聚氰胺,可是偏偏中国最畅销的那些奶粉里,一度充满了三聚氰胺。常识告诉我们,和幼女发生性行为等同于强奸,但是,有些人却只算“嫖宿”。常识还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可以自主决定穿什么衣服上街,自主决定散步的方式,自主决定喝茶的伙伴,自主决定授权谁作为自己的代表,自主决定自己情绪是否稳定,可是,这种常识常被推翻。

  旧的常识被颠覆了,新的常识还没有建立起来。事实上,常识告诉我们,这个社会开始倡导什么的时候,通常意味着已经极度缺乏了。现在,连高考作文也开始以“常识”为题了,这也是这个社会致力于普及常识的又一个例证,毕竟,高考作文题是社会热点的风向标,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常识。

  崇尚常识的人们将被迫接受一个残酷的事实:在这个时代,一个新的常识已经深入人心,那就是不能信任常识。

这个新的常识的存在,也说明常识仍然起作用,对于致力于普及常识的人来说,这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安慰。

(子强,媒体从业人员,有删节)

  老师点评:用“不被信任的常识”破题,视角新颖,观点独到。关注社会脉动,针砭时弊,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洞察力。语言具备一定的思辨色彩,展现出理性的力量。结构不够严谨,缺乏匀称感。语言表达还需锤炼,比如“常识”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缺乏必要界定,影响表述效果。评45分。  (高中语文教师子虚)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