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无“偏才” 看看推荐语
手握实名推荐权的中学校长们,愿你们对学生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与细若发丝的了解,并由之生产出坚如金石,允为公论的量身定做的推荐语。
各位能找出下面三段话的不同之处吗?
“热爱集体,乐于奉献,思维敏捷,勤于钻研,勇于创新,敢于质疑,成绩优异,竞赛成绩突出,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善于合作,积极参加多项社会工作,组织能力强,综合素质突出,在同学和教师推荐过程中得到高度认同”。
“热爱集体,乐于奉献,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勤于钻研,勇于创新,学习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年级第一,善于合作,社会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突出,能够发挥表率和带动作用,在同学和相关教师推荐过程中得到高度认同”。
“热爱集体,乐于奉献,思维敏捷,勤于钻研,勇于创新,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年级第一,兴趣广泛,文理兼优,尤其对人文社会科学有着特殊的爱好,善于合作,组织能力强,综合素质突出,在同学和教师推荐中得到高度认同”。
这不是“大家来找茬”的游戏,而是北京某中学校长给北大实名推荐三名保送生的评语。仅从字面上看,三段评语就像无性繁殖的草履虫,一分为三,无大不同:集体总是热爱的,奉献总是乐于的,思维总是敏捷的,素质总是突出的,认同总是高度的。可是,我们完全不能看到被推荐者的个性与才能,在死气沉沉的推荐语里,他们就像同一模版浇铸出来的蜡像馆小人儿。
回忆一下我们的学生时代,在所有推荐语或教师评语一栏里,我们得到的评语是不是跟上面所举的例子大同小异呢?在死气沉沉的推荐语里,折射出的是流水作业的刻板,应试教育所制造的伤痕。这伤痕不止烙在学生身上,也烙在教育者身上。对学生而言,才能与个性在刻板应试教育中被掩埋、被忽略、被雪藏,乃至被毁损;对教育者而言,习惯摧残或无视孩子的个性与才能,久而久之,自己也相应地失去个性和才能。
或有人说,推荐语就是走过场,用得着这么上纲上线吗?不然。在西方教育体系里,推荐语是极其重要的东西,评者必须对之负全责,而被评者的成功与否也与之有密切关联。它体现的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教育评价体系,而个性和才能在此种评价体系中则能得到最大善意的对待。某种程度上,推荐语是对玉璞的有力琢磨,是掀开布囊露出锥的锋芒,是让千里马自围栏中脱缰而出。它不但是推荐者对实名推荐制的一种严肃的责任担当,更是导师对所推荐者的一份洋溢理性与温情的剖析、赞成与建言。
明人程登吉云:“言辞不爽,谓之金石语;乡党公论,谓之月旦评”。(月旦评,语出《后汉书·许劭传》。许劭是当时最有名的鉴赏家和评论家,他常在每个月的初一,发表对当时人物的品评,叫“月旦评”,又叫“汝南月旦评”。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世俗流传,以为美谈。)手握实名推荐权的中学校长们,愿你们对学生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与细若发丝的了解,并由之生产出坚如金石,允为公论的量身定做的推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