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鸿门宴》读后感
[ 2010/9/10 12:28:00 | By: 瓜哥 ]
 

《鸿门宴》之家族式集团弊根

高二(1)班  汪浩

 

    话说怀王曾与众将有约,先入咸阳者王之,刘邦所到之处出尽以权谋招降秦国兵将而先入咸阳。此时的项羽挟战胜秦军主力之威,距其不过四十余里,更有曹无伤私报刘邦帝王之志,眼看一场逐鹿之战一触即发,但偏偏出现了意外,这便是鸿门宴。为何万无一失的策略会出现纰漏?为何本该一宴而定天下的鸿门会成为项羽的锋芒与事业转折之地?通过分析如下几个姓项的,或许我们会找到答案。

第一个姓项的

    项伯,项羽叔父,俗话说自家人帮自家人,可是这偏偏是一个胳膊肘向外拐的家伙,在项羽准备烹食刘邦父母时,就是他给项羽出馊主意,放了刘邦的妻儿,让刘邦再无后顾之忧。而一宴定天下的鸿门宴也让这个家伙坏了大事。从文中知,项伯在得知内情后,第一时间就告诉了张良。有人说,这是义气,知恩图报,在我看来,纯属扯淡。往小了说,就是假公济私,为报私人之恩,不惜出卖最高机密;往大了看,这可是个不俗的本事。那时的两军可是剑拔弩张,说话间就会有一场你死我活的拼杀,而项伯能轻松的进入刘营,这个问题可大了,说明他不仅和张良有故,甚至说不定和整个刘营有故。这就说明了这个人左右逢源,在哪都能吃得开。出卖项氏集团的核心利益,把一项重大的军事行动计划泄密给了对手,尤其是在宴会上“以身翼蔽沛公”,使范增项庄的意图无法兑现,这简直就是明目张胆的通敌行为,项羽可能不知道吗?没有可能!却为什么不追究,还要让这个小人一直在自己身边,直到他公然叛国投敌呢?一句话解释也就让我们释然了:“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这是导致项羽失败的第一因素,任人唯亲,无疑给项氏集团埋下了祸根。

第二个姓项的

    这个人就是项庄,也是项羽的堂弟。说起他吧,其实他一生没有大的过错,如果说鸿门宴他不够果断的话,也并不能全怪他,他和项伯是同室宗亲,又是同一阵营的战友,试想换作是你,在那种情况下能狠心将项伯一剑捅了吗?当然不能,面前和他对剑的是自己的叔父,而授意他的人是一个外姓人范增,当着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项羽,真是有劲都使不上。这种滥用宗亲关系的情况它必将导致项氏失败的结局,因为手下人责任意识模糊,都不知道到底在为谁打工,也没有搞清楚项氏公司是股份制还是私人制。

掩卷长叹,项羽手下不乏猛将,如果此时换上季布或英布,指不定项伯就不敢拦剑了,因为以那两位将军的脾气可真是神挡杀神,佛挡弑佛,于是一宴而天下定矣。可是范增单单指示项庄这个无能之辈去做这件事。事后,范增也承认,“竖子不足与谋”,自己信错了人。他的姓是高贵的,难道他也连带着多了一道神圣的光环,被寄予了无限的信任?

第三个姓项的。

    他其实姓范,为何说他姓项呢?因为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都将范增和项羽的关系写的十分亲近,有证可察的是项羽呼其为亚父,就是干爹,这其中的深浅一探便知。这个人和项羽的关系很微妙,既有父子之名,又有君臣之实。自被项梁请出山,他便忠心耿耿,出谋献策,为项羽立下了不少奇功。但就是这个深谋远虑之人,也有诸多失算。就以鸿门宴来说,有决心却无可行性计划,在项羽变卦后仓促应变,导致大好机会错过。尤其是对项伯这样的小人没有防备,也没有事后追究。因为他早已融入了项氏宗族,认同了这个家族式集团。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伪项氏”!

    范增的悲哀也许就是没有真正姓项。项伯数次出卖项羽,却没有得到处罚,直到背项羽而叛逃;而范增却死在了一道反间计上。这真是莫名其妙,难道就因为他不姓项,所以有了“原罪”,连他的忠诚都要被怀疑!这就是项羽赏罚不明,并最终自毁长城。

    以史为鉴。不管是古代封建体制还是现代企业体制,一旦摄入了家族式成分在里面就注定了大厦将倾的结果。宗阀家族制才是真正的原罪。

任人唯才不唯亲,这是我的认识与体会。

 

 

我读《鸿门宴》

高二(1)班  李杨

  当我终于了解了《鸿门宴》这个故事后,心中的情感如同千万条蛇一样缠绕在一起,七扭八扭的,乱七八糟。

  因为这个故事,颠覆了刘邦在我心目中的光辉形象。在读西汉的历史时,我一直觉得刘邦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是一条汉子,战胜了英勇无敌的项羽。史书告诉我,他是一个成功者,建立了西汉繁荣昌盛的基业。

  然而在读完《鸿门宴》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项羽才是真正的汉子,讲仁讲义:听自己叔父项伯的话,放弃击破自己的战友——刘邦军队——的念头,“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听信刘邦的“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但就因为他太讲“仁”讲“义”了,导致错过了杀刘邦这个后患的最佳时期,最后反被刘邦所杀。然而,他离帝位就只有一步之遥。或许有人会说项羽无心机,无城府,有勇无谋,成不了大器,的确,他是有勇无谋,不然怎么会看不穿刘邦这个人,看不出他的意图呢?项羽这个人的确是有点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但是他心胸广阔,光明磊落,真心对待他人,决不虚情假意,不和别人钩心斗角,也可以说是不屑于钩心斗角,尤其是不向自己的战友举起屠刀。

尽管刘邦在心胸这方面输给了项羽,但他最后还是成功了,因为他有成功的办法。若把他拿来与项羽对比,他给人的感觉是一个老奸巨滑,老谋深算的智慧长者,而项羽却是一个刚出世的小牛犊,有点轻敌,自大,既没有独立主见又没长远之见,没有刘邦那么多的社会经验与心机,而且他太讲仁义,太容易相信人,这就是他的致命伤。

在鸿门宴中,虽然刘邦以他的机敏善断打败了项羽的优柔寡断,但是,他只是一个成功者,而不是胜利者。因为他在心胸这一方面输给了项羽,在名声,在道义上也输给了项羽。也因此项羽的英名流芳百世,而刘邦却被世人选择性地淡忘,甚至遭人唾弃。

项羽是一个胜利者,而刘邦也是一个成功者,他们两个都有他们的傲人之处和缺点。若要问我更偏向谁,我会偏向项羽。因为他的侠义之气和心胸宽广最值得我佩服,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是这样的呢?这个社会,总有些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那其他人又怎么敢真心对他们呢?这样的话,个个人都虚情假意,且对他人都有防范之心,岂不是过得很辛苦?我们现实社会中缺少的不正是项羽这种人吗?

作为文科生,历史是我们重点学习的科目,读史书,总感觉阴谋文化在我们的历史上长盛不衰,锦锦不绝,使我们的历史总是充满灰暗和血腥。项羽死了,再也没有第二个了,而刘邦死了,还有千千万万个徒子徒孙。什么时候我们也能靠自己的硬实力,靠光明正大的方式实现真正的崛起与复兴呢?

 

 

从《鸿门宴》看项羽

高二(3)班  卢仕壮

 

项羽作为一介武夫,在我们这个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顶多是做一下屠夫,卖一下猪肉。但为什么他会成为楚霸王?所谓时代造就英雄,当时正值秦朝衰败之际,对付如狼似虎的秦军,正是需要一位会打仗杀人的“英雄”出现推翻暴政,项羽各个方面符合此要求,力能扛鼎,勇武过人。可我认为,即使他能打败刘邦,他的朝代也不会有多久。

项羽的失败不在于他不会战斗,而是在于他的角色转变不过来。众所周知,项羽是一位英雄,说到打仗杀人当时也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他,刘邦也是在他拖住秦军主力才得以入咸阳城。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我们也知道掌握权力管理国家需要的是政治家,需要的不是只会拎着大刀打仗的英雄。项羽是把秦朝给灭了,可他进咸阳城后又抢又杀,火烧阿房宫,几乎土匪一般,然后衣锦还乡。可人家沛公可不同,他与民约法三章,深得民心。得民心者则得天下,刘邦紧紧地把权力握在手中,而项羽只是看重眼前之利。

项羽又有一处失败,这失败也是归咎于角色的转变。要知道有的时候战友也是敌人,何况项羽与沛公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友,在沛公进入咸阳城后就更不是了。可项羽却未从意识到战友可能会甚至已经转变为敌人。沛公那看似真诚的“肺腑之言”,就从项羽口中问出了内奸为何人。项羽没有意识到刘邦现在就是敌人,轻易地就把在敌人身边的“无间道”给暴露出来。可想而知,他将会失去一个先发制人的机会,也为以后的战败埋下伏笔。曹无伤落得这样的下场,试想还会有谁会舍身冒死做他的内应呢?

作为一名将军,军队的领导者,项羽是成功的;但作为一名政治家,他是失败的,或说他也没有作为一名政治家的才能。他始终未能从今天的军事家的角色转变为明天的政治家,所以他是一位最终无法成功的人。我们也一样,在假期时,我们是“疯孩子”;但回到学校后,我们就是学生,一切都得守规矩的学生。这就是角色的转变。

一个人的成功,有许多因素的存在。角色的转变是否及时,是否合适,也是其中之一。把握好角色的转变,成功便离我们不远了。

 

 

读《鸿门宴》看刘邦

高二(1)班  李争

 

刘邦能以弱于项羽的实力,打败其强攻,称王。那他的却有独特之处。

通观全文,刘邦当得知他的政治野心被强敌发现,身处险境的时候,他表现出了一位领导应有的镇定,并立即商讨计策,“为之奈何”。在得知前来告密的人为项伯时,立即邀请来作客,“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读到此,我们不由得感叹,此人为人处事极为机警圆滑,看到对方对自己有利,马上想方法巴结,更约为儿女亲家。

他是一个能屈能伸的大英雄,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在宴会上逃回一命的重要原因之一,“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在此处,他完全放下身段,以十分卑微的姿态出现在项羽面前,更是装着一个清纯无比的小男生的样子,以无比谦让、婉转的不能婉转的语气说话。要知道他和项羽是同一级别的领袖,更是先入关占得先机的将军,能说出这番话,没有超出常人的肚量是不可想象的。

而他更是一个城府和心机极深的人。他不管说话、做事都能掌握好分寸。比如在套项羽的话中,“今者有小人之言,今将军与臣有隙……我们甚至可以模拟出,在此处他试探的口吻,停滞的语气,咨询的神情。相比之下,项羽的智力在刘邦面前简直是一个小屁孩,所以他才会脱口而出奸细是谁,这与光明磊落无关,只说明他不够刘邦深沉与心思缜密。

当然,刘邦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便是他能够虚心接纳属下的建议,这也是一个领导者所要具备的品质,还是他能在鸿门宴中逃过一命的原因。沛公在历史上名声不佳,但最终能成功,充分说明了他有过人之处。论武功,他比不过项羽;论谋略,他比不过范增,但有一优点是其他人不具备的:他量才录用,并作到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鸿门宴上,他将自己的性命交于属下,完全信任自己的谋士与卫士,对他们言听计从,丝毫不担心在属下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无能与浅薄。这样的气度与胆识,这样的坦诚与信任才是他最终胜出的原因。相比之下,项羽刚愎自用,有一亿现成的谋士范增不用,只相信自己的拳头,怎么可能不失败呢?

  刘邦以其才智,品质,当真王之。

 

 
 
  • 标签:课文 学习 心得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