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转帖)语文教材更缺的是营养而非情怀
[ 2011/1/7 15:56:00 | By: 瓜哥 ]
 

语文教材更缺的是营养而非情怀

南桥    (作者系旅美教育工作者)

 

    据报道,民国期间《开明国语课本》卖得脱销,宋石南先生在《南方都市报》上发文《民国教材胜在情怀》称民国课本完胜当代语文课本,譬如更尊重常识,注重生活化等。我个人感觉是当今中小学教材问题中,更为欠缺的,未必是情怀,而是营养,现有教材不能让中小学生得到足够的心智训练。

    这种营养的缺乏,首先和整个阅读环境的欠缺有关。寒假期间,我在上四年级的女儿在看一本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这种书我们是到了大学后,上英语专业才开始看的。但是在美国的小孩,到了一定年级之后,书看得很多,我甚至还看到有初中高年级小孩抱着《战争与和平》在啃。或许这些皆是个案,但事实是社区图书馆、学校、老师、家长一起,给小孩建立起了一个非常庞大的阅读网,括图书馆(对青少年图书精心分类分级)、专业机构(复兴阅读之类阅读和测试机构)、专业师资(美国小学有专门教阅读的老师)、大学学科建设(很多学校的教育系开有阅读专业)、图书市场(原创儿童读物是一个庞大市场)。在这样的体系之下,小孩从小有书可读,有据可依,有人可问。

    在中国中小学,尤其在图书馆建设不发达的落后地区,很多学生阅读的主要材料就是课本和相关的教辅材料,因此,大家对于教材期望值很高。我们不可能指望通过一学期一本教材的手段学习语文。教材编得再好,跟美国这种一学期看几十本书相比,中国学童的头脑还是得不到适当的锻炼,会在鉴赏能力、批判思维、创新创意诸多方面,造成各种发展障碍。

    有人或许会质问:学生现在学得就够累的了,怎能要增加阅读量呢?我觉得目前学生的累,有些是人为的。该累的地方不累,不累的地方很累。因为自己的小孩也要学中文,我收集了一些材料,手头就有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表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教材。此教材130页《我的发现》有这么一项内容:丹丹回头一看,原来是小艺。我的朋友马玲是回族,陈琳是满族。有一回,列宁去找养蜂的人聊天。然后书中问:三个句子中的字,意思……”看来孔乙己先生对于此教材的编写也有贡献,因为他说过字有四种写法。我们不妨以此为例,说明其中的问题——— 孩子们在这种辨析上花的精力太多了。二年级学生应该侧重于扩大词汇量、知识面,而不是这种钻牛角尖式的区分。《把启蒙阅读做对》(Let’sBegin Reading Right)一书中,作者以儿童的机械运动技能(Motorskills)的学习为例,说小孩学东西,先学比较基本的动作,然后才做精细区分。他们说智力的发展也一样。这种一次就要读对写对的做法,容易让小孩受到心理打击,使得后续的学习非常艰难。此书作者建议,应遵循儿童发展心理规律,增加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所谓开放性内容,就是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教学活动,尽量避免招惹失败。我们小孩在美国上学,我后来观察到,老师丝毫不去修改他们读写时的涂鸦正误。我有时候给他们改拼写错误,他们说,老师说这是幼儿园的拼写。在这个阶段,应该注重让他们保持学习状态。 (转者补充:这种教育理念,记得华南师大郭思乐教授也曾推荐过。不会写的用拼音代替,写了错别字也不给他改,让学生保持阅读的状态,到了学力增长后,错别字会自然而然消失,而他的阅读量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已经非常惊人了。)

    过去的科举考试八股文常受诟病,但大体上还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水平。其实现在美国大学入学考试,除了一些标准化考试之外,也看个人陈述,由此了解一个人的心理甚至水平。可是现在我们纯粹依赖于标准化考试,侧重点是考 “不会的知识点,把学生考倒。标准化测试盛行后,我高一的语文老师、一个桐城派老夫子曾称:如今的教学,是拿一个大棒,先把学生打晕了再说。这又会及时反馈到平时教学活动,和教材的编写之中,形成恶性循环。

    我相信教材编写者都不是有意要让教材变得没营养的,可能还是在方法上不得要领。对于青少年心理缺乏必要的认识,缺乏一定的想象力。编写过程当中,可能眼睛盯的是大纲,而不是常识;教材改进的依据,是过去版本的缺乏,而不是未来社会的需要;编写中面向的是成人的好恶,而非儿童发展之实际所需。

    但是中国三十年的经济发展证明,中国人学习新东西还是挺快的,如果像搞经济一样去搞教育,以上抛砖引玉式提出的一些问题,以及这里尚未提到的教材问题,我相信都可以一一解决。

 
 
  • 标签:教材 营养 训练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