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转帖)我们的“史”和别人的“鉴”
[ 2011/2/25 15:29:00 | By: 瓜哥 ]
 

我们的和别人的

读陈舜臣《鸦片战争》

  埋头扎进三卷本的《鸦片战争》里面,我不停地产生幻觉,以为这就是历史;等到硝烟散去,从陈舜臣的视野里淡出,我又陷入另一种幻觉中:原来,一切只是小说
  没错,这就是陈舜臣的历史小说《鸦片战争》的个人阅读体验。
  陈舜臣,一个中国读者尚觉陌生的名字,但在日本,他却是家喻户晓的文坛巨擘,也是日本最有影响的作家,迄今为止已出版160多部作品,获得过日本几乎所有的文学大奖(引自书中作者简介)。更让人意外的是,陈祖籍中国台湾,1924年在日本神户出生。国籍问题曾使他当不上大学教授,最后加入日本国籍才解决了问题。但是,强烈的中国人意识,左右了他的写作,并最终使他以中国题材的历史小说获得日本文坛的尊重。
  完成于1967年的《鸦片战争》,就是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以推理小说起家的陈舜臣自己说过:历史小说多半不就是作者依据史料的推理和虚构的混血儿吗?也许是乱说,但我完全觉得历史小说也包括在广义的推理小说里……历史时代要靠资料及其他来把握,而把握的方法终归不外乎推理。
  历史是人类最大的罗生门,它的迷人之处,就在于真相的不可知。别说两千年或两百年前的史实,就算是二十年前发生的事,真相都没几个人知道。所以,陈舜臣没有乱说,历史小说的写作,的确跟推理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的是,历史资料是由历史提供的,历史小说的作者是以史料为路径,通过自己的推理和虚构,试图接近历史的真相——但往往它到达的,却只是部分真相,甚至只是历史的另一种可能,历史的全部真相,依然在遥不可及的远方;而推理小说的作者则是自己虚构好一个不容置疑的真相,然后再自己铺设道路、引导读者去推理,最后发现作者设置好的那个真相
  按断代史的观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近代史的肇始。但是,按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由许多偶然事件点燃的、似乎本来可以避免的鸦片战争,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往往只专注于控诉英国强盗的侵略和扩张,却有意无意地遮蔽了一个史实:以天朝大国自居、把一切外国都视为蛮夷之国、对内镇压人民、对外闭关锁国、逆世界潮流而行的满清皇朝,也是引发战争的深层原因。
  皇皇近百万言的《鸦片战争》,陈舜臣铺陈的史料之多,足以令不少中国近代史家汗颜。全书从18324月东印度公司的阿美士德号武装商船驶进厦门港试探清国海防开始,至18428月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签订结束,以整整十年的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为纵坐标,以卷入战争的近百个人物的命运际遇为横坐标,将鸦片战争的全貌由点及面、巨细无遗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史料的翔实和高超的推理、想像能力,书中对十九世纪中叶中国沿海各大城市如澳门、广州、厦门、镇江等地的风土人情的描摹,如工笔画般,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这些栩栩如生的小说化的细节描写,反而增加了阅读者的在场感,消弥了文学虚构的成分,不时产生如读信史般的感觉。
  文学毕竟是人学,历史也不过是人所创造的。《鸦片战争》的焦点,仍然是集中在身上。为了全面展现战争的进程,陈舜臣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一结构,用他塑造的近百个人物的价值冲突、利益矛盾、情感纠葛来串起每一个历史场景。这近百个大小历史人物,绝大部分是真实的,但令人意外的是,陈舜臣浓墨重彩地描写、赋予贯穿全书重任的主人公,却不是林则徐等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而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人物:厦门富商、金顺记老板连维材(或者算上他的老管家、也是林则徐的幕僚温翰)。通读全书,你最后又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高明(或曰取巧)之处:正因为是虚构的人物,所以他们可以不受史实的束缚,来去自由,带给我们全知全能的视角,将鸦片战争全景一览无遗。
  从另一个角度看,连维材就是陈舜臣。因为他不仅完成陈舜臣交给他的全知全能的任务,还要代替陈舜臣宣读他的历史观:在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大背景下,鸦片战争这场风波是迟早都要来的,对于中国来说,利大于弊;对于日本命运来说,更是有利无弊。
  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就像裹着层层裹尸布的木乃伊,在这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之中,中国也不乏具有前瞻意识和世界眼光的开明人士,如林则徐、龚自珍、魏源、严复等,特别是林则徐,他是最早放眼世界、搜罗人才翻译外国书刊的人,魏源编写百卷《海国图志》介绍西方知识,并直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但是,他们都没有连维材这个虚构的人物看得更远。书中的连维材是一个富可敌国的商人,更是一个具有超前意识的知识分子。他跟老管家温翰看法一致,眼看大清帝国已病入膏肓,却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需要来自外部的杀虫剂将其彻底摧毁,所以他心中扎根着破坏的欲望,并热切盼望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个新时代,也就是中国跟世界接轨,开放贸易,平等对话,甚至成为一个跟英国一样的宪政国家的时代。因了这特殊的爱国观,连维材干着类似于汉奸卖国贼般的勾当:为英国商船刺探海防情报充当内应,为英国商人跟中国商行的贸易通风报信,泄露商业秘密,利用财力和影响力想方设法促成主战,最后家产遭受英军及流氓地痞劫掠,他也在所不惜。但同时,他又与林则徐及爱国将领陈化成、关天培等惺惺相惜、肝胆相照,并耗巨资购军火赞助清海防,而当他看到战争中大批清兵惨烈地死去时,又不免心生大悲悯……
  如果说林则徐一生的努力都是在知其不可而为之,连维材则是在使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人,别说当时的历史不可能有,就算有,也早就背上大汉奸的罪名遗臭万年了。更令连维材死不瞑目的是,鸦片战争只是晚清七十年屈辱史的开始,之后,满清政府并没吸取多少教训,丧权辱国的条约签得顺手,一张接一张,直至倒台。民国开始,又是几十年的内战外侮,再过百年,连维材们盼望的新时代,才初见端倪。
  利用武力向别国输出鸦片,是人类历史上令人发指的罪恶;闭关锁国,则是本国政府对本国人民犯下的罪恶。更令中国人唏嘘的是,鸦片战争没让清政府清醒,却让日本猛醒过来。小说中虚构的另一个人物——全程参与鸦片战争的日本人石田时之助代表了当时整个日本的国民,他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在鸦片战争的炮火中时时想到自己的国家,终于领悟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进化论。二十几年后的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东方文明的桎梏,甩开亚洲其他国家大步向西方跟进,不到三十年便在海战中打败了曾经的强邻大清帝国,跟着又加进西方列强的行列,以派遣人数最多成为八国联军的主力,再对中国进行掠夺……
  中国人最喜欢说以史为鉴,遗憾的是,我们的,总是成为别人的。但愿这样的,别再重复为好。也许,这便是日籍华裔作家陈舜臣的《鸦片战争》给我们最大的感触吧。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