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转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究竟谁在忽悠
[ 2011/2/26 9:26:00 | By: 瓜哥 ]
 

[转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究竟谁在忽悠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表示,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选择所谓好的小学初中,并不符合科学逻辑,不值得宣传和推广。他说,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  
  人生犹如长跑,起步早晚并不能影响一生发展。王副司长这句话表面上看很有道理,实质上是在忽悠咱老百姓。好的开端,不说一定成功,至少可说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教育部门的官员,当然不存在孩子输在起跑钱上的问题,他们的孩子想读哪所好学校就可以读哪所好学校,但对于老百姓来说,读一所好学校没有门路进不去,没有雄厚的家庭经济,也交不起昂贵的择校费。  
  选择好的小学、初中,其实至关重要。孩子考不起好中学,也就考不上好大学,今后也就难以找到好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这难道不是输在起跑线上?由于教育发展不均衡,校际教育质量差距大。在同一座城市,有的学校学位紧缺,一个班七八十人,还是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有的学校由于招不到生源,几乎成了空壳学校,面临着停办。学位紧缺的学校,往往是最优秀的师资集中在这里,他们教的学生大多能考取重点中学,而招不到生源的学校,是因为没有学生能考取重点中学。  
  春节,父母来我工作的广东过年,谈到村里孩子读书问题,父亲感慨地说:农村的孩子读书越来越难。父亲说,孩子再聪明会读书,在乡村学校读,孩子都废了。好的老师都进城了,留下的老师也无心执教,在农村读小学初中的孩子很难考上大学。所以,经济宽裕的家庭就把孩子送到县城去读小学,但这样的家庭毕竟是少数,昂贵的择校费不说,还要租房,还要有大人陪读,还要在城里消费。农民拿自己的血汗钱甘愿进城被忽悠,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旦输在起跑线上,就一输到底,无法改变当农民工的命运。  
  在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招收的新生中,城里学生的比例在上升,农村学生的比例在下降,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全国重点大学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孩子占主要比例,但进入这个世纪,读重点大学的农村孩子却越来越少。有资料说,过去北大农村学生的比例达70%,如今是1%。输在起跑线上应是主要之因,不说城乡师资力量的悬殊,很多乡村小学连英语老师都没有,而考重点中学,英语是必考课。  
  教育不公包括起点不公、过程不公、结果不公,而输在起跑线上却是最大的不公。作为九年义务教育,按理城乡孩子的起跑线应该是平等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反而教育资源越来越不平衡,城乡差别进一步拉大,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多被城里学生所占据,农村学生只能享受挑剩下的教育资源。其后果是阻碍和淤塞了农村孩子向上流动的通道。衡量一个教育机制,不仅要看它培养了多少拔尖的人才,还要看它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若教育起点不公平,则教育的结果必然是不公平的。起跑线公平理当是教育部门的基本职责信仰,教育部作为国家教育决策和管理的部门,难道不应反思?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也是常出现的商业广告用语,但这条广告用语却是现实的真实写照,如今成千上万的家长们仍然沉醉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难道世人皆醉,惟王定华副司长独醒?事实雄于雄辩,由此说来,忽悠人的不是别人,而是王定华副司长自己。

 

 

 

孩子们的魔咒:一条起跑线和半句名言


    
我不知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来,但我真的很佩服这句话的发明者。的确,百米短跑争分夺秒的刺激场面,太震撼了,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胜负常常只相差零点零几秒。因而,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决定胜负的是起跑线上争取到的或者是失去的那零点零几秒,似乎,抓住了这个机会就胜券在握了。继而,也很容易接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并将之作为行动指南。
    
现在,竞争激烈,中小学生们的课业负担很重,尤其在就业和高考的硬杠杠的双重压力之下(我并不是因此就支持取消高考,至少现在的背景下我认为高考是要保留的,高考也是现在中国仅存的机会平等了),这种激烈的竞争已延伸到小学,甚至幼儿园。于是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就顺理成章被引入小学教育之中,成了一句每一个学生家长都会用来鞭策孩子努力学习的话,也成了他们不断给自己孩子加码的借口,并且左右了他们的行为。
    
在家长、老师们的这个共识下,孩子们的业余时间,不仅被沉重的作业占据,还要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奥数、作文、英语……老师们也不敢怠慢地把一本又一本的参考书、习题集、试卷等等塞进孩子们的书包。与之相配合的还有充斥在书店里的、各种各样的参考书、复习资料,以及各学校之间传抄的试卷、习题……每到期末考试前两到三个星期,更是如此,几乎所有的课程都结束并开始复习,而所谓复习又主要是做试卷。孩子们就是这样,从小就在题海中搏击。
    
每当我看到孩子们那大大的、沉沉的,与他们稚嫩的身体完全不成比例的书包,心情就马上会像那书包一样沉重——真的有必要这样吗?
    
其实,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句非常荒唐的话,它有意无意的将人生比作了百米短跑。然而人生的道路是漫长、曲折和艰险的,即使用马拉松比照也不足以确切的反映人生的道路。我想,至少也要用铁人三项、现代五项之类的类比,在这些项目中,起跑线上的那点儿差距其实是微不足道的,这里更需要的是耐力、毅力、体能、综合技能、应对意外的能力以及运气等等诸方面。而且,对起跑线上的输赢过于看重,也强化了人们的投机意识。其实,就算是短跑,起跑线上的输赢仍不是决定性的,还需要看运动员的整体能力和发挥。
    
我认为,这条看不见的起跑线就像一个魔咒,吞噬掉了孩子们童年的天真和欢笑。
    
据说,有人移民到美国,带二年级的孩子去美国小学上学,学校老师经过简单的测试后,对这位孩子的母亲说,你的孩子的数学很好,六年级以前的数学可以不用学了。还听说,有从美国海归者,带孩子到中国小学上学,老师惊奇地发现,美国五年级的孩子,四则运算还不会。这两点我也从在美国的朋友那里得到印证。有网友解释说,这是因为,美国教育重视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开发,并不注重这种机械式的能力培养,并且认为,到一定的年龄再学,由于理解能力的提高,学起来很容易,可能现在需要一年学会的,那时一、二个月就学会了。这点,我从对女儿的观察中也得到了印证,有些事你怎么教她也学不会,可是过一段时间,她突然就学会了。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孩子智力有问题,没必要让他们接受与他们年龄不符的教育。有时候我想,我们是怎么给孩子讲揠苗助长的故事的呢?
    
说到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必要再说一下比这条起跑线更荒唐的、历史更悠久的一句话——爱迪生的半句名言,即:天才那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这半句名言早已成了孩子们的另一个魔咒,吞噬掉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在家长和老师的谆谆教诲下,用自己那99%的辛勤汗水一点一点地把那1%的灵感给洗刷掉了。现实中,我们经常会对注意力不集中在作业上的孩子说,想东想西的干什么,赶紧把作业做了,多点时间争取多做一些课外习题,争取考试成绩好一点。每每这时,孩子们只好很不情愿的、乖乖的,甚至含着委屈的泪水,收起那无拘无束的思想的翅膀,回到那枯燥无味的抄课文、背课文,以及不知重复过多少遍的习题之中。
    
小学阶段,12岁以前,是人的想象力最丰富的时候,我们常常会为孩子们的想象力所震撼。有研究表明,在12岁以后,人的想象能力就会消失殆尽,因此在小学阶段要重视孩子的想象力的培养,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想象、去创造,而不是把他们的宝贵时间消耗在繁重的作业上。
    
可是,在今天科技飞速发展,尤其计算机已经如此普及且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发展的时代,我们不仅把孩子们束缚在题海之中,竟然还要他们从老祖宗留下的算盘中去寻找昨日的辉煌;还在向他们灌输,先写好钢笔字才能用圆珠笔的教条……这也太荒唐了点吧!
    
我觉得,我们就像井底的青蛙,不愿爬到井边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固步自封。我们用自己那慈祥的目光和殷切期盼,把孩子们思想的翅膀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
    
荒唐的行为源自我们荒谬的思维方式,即:缺乏理性、不重客观、不善思辨、没有想象、容易极端……和不求甚解。实际上爱迪生那句名言完整的是:天才那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解除束缚孩子们的这两个魔咒,还给他们一个天真、快乐,并能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的童年呢?

 
 
  • 标签:孩子 教育 起跑线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