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时代的爱与怕
王传言
据《现代快报》11月30日报道,苏州某高校的女学生在公交站台下看见小偷众目睽睽行窃时,她大喊一声,后果却是遭到小偷的四记耳光。周围还有很多男同胞,都默不作声更没有伸出援助之手。
见义勇为已经俨然完成了抽身而退的演变,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稀缺资源。正是在这样的稀薄道德空气中步履维艰的时刻,任何轻微的见义勇为的举动都可能变身成为我们称道的焦点。
随着网络和媒体的深入报道,该学生系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的一名大一级学生。采访中,对于她自己的行为害怕不害怕危险,她说,应该是没有想到那么多。尽管,当时她被小偷拿着利刃威胁,依旧没有丝毫的退缩。当然,在整个事件之中。人们需要谴责的是那些路人的冷漠和失语,但是在他们的冷漠和失语背后隐藏着些什么呢?那应该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怕,人们怕小偷拿着利刃捅向自己,人们害怕出现扶起老人反被诬陷的恶果,反正,在这样的紧要关头,人们大多是怕大于爱的。这正折射出来,我们整个时代爱的缺失,尽管,我们天天在宣讲什么爱人爱事。但是,没人去深究我们这个社会以及这个时代到底为什么缺少了爱,增加了怕的成分。
试想,如果你是那些路人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按照理性的人来说,首先要保护自己,警方也如此提醒。生命是重要的,而且只有一次。在匡扶正义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首先就是将自身的性命保存好,让它有继续存在的价值。但是,这仅仅是网友们坐而论道,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说辞。因为晚了可能小偷已经得手,早了小偷还没有开始行动。自然,作为事后诸葛亮的人们可以说,见义勇为也得讲究方式方法不是,比如在看见之后上去碰一下那个被拉包的人一下,顺便说声对不起。而关键的部分是在那样的危急时刻,好像没有时间去选择怎么做,只能按照常理去判断,做还是不做这永远是一个哈姆雷特的疑问句。
但这仅仅是冰山的一角,对于见义勇为的行为,政府会设立见义勇为基金会,评选出其中的先进个人。仅从这样的评选就可以看出,在社会上缺乏这样的氛围,因为是在缺乏的情况下才会需要评选。如果,整个社会就是一个见义勇为的大环境,路见不平一声吼是常态的话,社会上将不再评选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或者将会进行不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因为任何奖励都是与稀少挂钩的,如恒河沙数的东西不值得说,更不值得去奖励和褒扬。
于是,问题的真面目就出来了。我们到底是因为什么多了这么多的怕?首先是因为前例的效用,比如小悦悦事件中人的冷漠,比如在老人撞倒之后还需要用录像进行取证才敢扶起来,更比如在歹徒追杀别人的时候根本不敢上前阻拦。奈何?从南京的彭宇案件到天津的许云鹤案件,法院的判决已经污染了整个社会正义的水源。这样,社会上出现诸如此类的事件时候,人们的选择只有经济人最理性的选择,那就是离开。这恰如赵传在音乐中唱到,“你对我说,离开就会解脱,试着自己去生活。”但是,人永远是社会性的动物,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不能永远“宅”在自己的微博里,不与外界发生任何关系。
当然,谴责是没有任何用的。这只能解释世界,不能改变世界。而这样的怕不仅仅是由于法院的判决引起的,否则,我们就将这样的祸水推错了方向。试问,在最初的年代里,人们为什么会那么纯洁,或者说具有革命的热情,而对于种种不道德的现象,人们会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呢?道理很简单,乃是市场经济改变我们,而不是我们改变了世界。于是,苏芮式的歌唱又起来了,“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是你我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你和我?”这宛如一个没有答案的终结疑问。而浅析之下,责任应该在转型时期缺失了的道德建设,经济发展了,上层建筑没建设或者说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在任何价值指标都按照金钱的多寡来衡量的时候,人们趋利避害的行为永远是正确的。
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爱是万万不能的。当爱的成分渐渐丧失的时候,怕的成分就是渐渐增加。而所有爱与怕的根源却是发生在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之后,作为一种软力量的存在,道德建设的缺位对于整个社会有时候伤害是致命的,从众人的反应就可以窥见一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原本不是一种讽刺的话语。但是,在最危险的时候还秉持这样的态度就值得玩味了。自然,道德的缺位不是顶层设计吹嘘下来推行一个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就可以实现了,这个东西最需要的乃是一种从下到上的渐进式制度变迁方式,那就是在民众的心理上渐渐成熟,成长,一直到爱的成分大于怕的因素,此时才算的上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市场经济裁判员的政府具有责无旁贷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