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转帖)当一流大学的大门向寒门学子关闭
[ 2012/5/31 11:01:00 | By: 瓜哥 ]
 

当一流大学的大门向寒门学子关闭

 

几年前,一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文章引起广泛共鸣,这句饱含感喟的话揭示了一个农家子弟如何经过18年的奋斗,才取得和大都会里的同龄人平起平坐的权利。如今,更多的调查数据显示,相比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的劣势愈加明显,尤其是在高考这个他们原本可能改变命运的关口。他们该如何安置自己的希望?

寒门子弟离一流高校越来越远

在获保送资格、自主招生名额及高考加减分政策时,农村学生处于劣势。

相比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在高考中处于劣势,一流大学中尤为明显。鲜明的数字陈述着这个事实,寒门学子寄以希望的改变命运的“龙门一跃”不再现实,他们的确实离一流大学越来越远。

自主招生:直辖市学生获得名额的可能性是农村生的5.5

 清华大学公布的抽样调查显示,家住农村的学生获自主招生名额的机会较低。其中,生活在直辖市的学生,获得自主招生名额的可能性是农村学生的5.5倍。所有来自直辖市的学生中,有9.7%曾获自主招生名额,农村学生获得自主招生名额的可能性最低,仅为1.9%

保送制度:城市学生的机会系农村学生17

教育学博士、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罗立祝的实证研究发现,城市子女在保送招生制度中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17.2倍。19952005年间,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子女占据了重点大学保送生人数的23.5%,而农林牧渔阶层子女只占2.3%

高考加分:形成权钱交易的腐败产业链

 2010年高考成绩揭榜后,湖南各地高考状元中,不少人都获得了武术项目1020分的加分。据悉,当地高中生只要交2万元即可参加武术班,经过练习后大多都可获得20分加分,未获加分者可以退钱。在其他省份,交钱就可获得加分的项目也大量存在。

入学机会:农村子女获得的机会远低于城市子女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清华大学招生办的数据也显示,2011年清华录取的新生中,县级以下中学学生近500人,只占清华当年新生的七分之一左右。

读书能改变什么?他们放弃了高考

从“读书改变命运”到“求学负债累累”,他们选择性价比更高的道路。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读书改变命运”的希望落空,他们开始考虑上大学的成本,于是不少人选择了放弃。

上大学的成本:600分够划算,500分没什么用

经过高一的犹豫,高二的迷茫,高三李伟强打定了主意不读大学。“如果你能考到600分以上,那么上大学这个成本是划算的,但如果只能挺多考到500分的话,没有什么用处。”他觉得班上一些有钱、家里有人当官的同学上学都比较起劲,感觉他们是有计划和明确的目标在上学,而对于他来说去大学读书,花四年时间来浪费还不如去工作。“四年又可以积累多少经验啊。”

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并不能让日子好起来

当儿子大学毕业,作为父亲似乎终于可以停止奋斗坐下享受的时候,韩培印却吃惊地发现,大学毕业的儿子每月工资根本没办法还掉之前欠下的债——儿子的收入甚至还比不上当农民工的老韩自己。“我现在觉得上大学也没什么用,是不是?”韩培印说。曾经笼罩在他面颊上那种骄傲的神色不见了,这位58岁的农民盯着屋顶的墙角,皱着眉头,很久没说一句话。

成才途径的单一和缺乏可能引发辍学的连锁反应

  从对放弃高考的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放弃高考并非有多种选择放在学生面前,而是充满了无奈:上大学前途渺茫,不上大学前途也渺茫,弃考的学生可选择的,大多只有一条以农民工的身份进城打工的道路。令人忧虑的是,在高考之外并没有更多的成才途径,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大学学费高、就业难、放弃高考、放弃高中、放弃中考、放弃初中。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这一连锁反应已经成为事实,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初中辍学现象回潮。

倾斜政策频出 是否只是脚痛医脚

每年1万个名额,谁是入围者?补偿策略最多只是局部疗法。

  面对倾斜政策,有人质疑,“你一个校长怎么抵抗北京上千个部级干部的条子?”
  为了直接提高弱势群体的入学机会,而给予特殊的招生照顾,高校和国家对贫困生的倾斜政策不断出台。以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为例,680个贫困县每年1万个名额,相当于平均一个县约15个名额。如此紧缺的名额该如何分配,分配过程中又是否能保证操作的公开公平?而且,这对于庞大的贫困生来说可能更像是“脚痛医脚”的局部疗法。另外,不免让人质疑这样的计划可能为权贵提供寻租空间,“你一个校长一个书记怎么抵抗北京上千个部级干部的条子?”

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从今年开始的5年内,国务院确定的21个省(区、市)的680个贫困县每年将有约1万名学生成为“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受益者,他们将以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的方式考入大学。报考专项计划的学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具有贫困地区户籍和当地高中三年学籍、符合当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条件。

清华“自强计划”

 该计划采用中学推荐的方式报名,每个符合推荐条件的中学至多可推荐一名学生。审核通过的学生免除自主招生考试费用,可申请补贴往返交通费用和在清华考试期间的住宿和生活费用。根据材料审核、笔试、面试和实地考察的综合情况给予通过者高考降30分至60分录取的优惠政策。

人大“圆梦计划”

  “圆梦计划”的对象是在县及县以下地区学校就读,学习成绩优秀或具有某方面培养潜能的应届农村生源高中毕业生,被推荐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该计划也需校长推荐,也不用笔试,也是高考成绩达到生源省份一本线即被录。

高考招生为寒门学子开小灶?这建议不靠谱

很多收入微薄的乡村教师,穷尽一生也没教出一个大学生。如果教育发展的相关资金不能够向农村地区适当倾斜,如果不能大幅降低学费,那么越来越多农村寒门子弟放弃高考的现象依然不会终结。笔者认为,为农村学生和寒门子弟单列招生计划的想法值得称赞,然而,至少从目前看想要付诸实践难度很大。从高考移民、高考加分、教育以及社会竞争不公平等乱象中可以推断,要有效实现该构想、真正惠及寒门子弟,还有着相当多的障碍。

穷者愈穷的循环链条如何才能打破

读书是否真可以改变命运?固化的阶层能否再次流动?

 是什么挡住了穷孩子进名校的道路?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难辞其咎。农村教育投入差、师资力量弱,而城市不光集中着优质资源,更可以通过花钱择校、名师辅导等途径拉大差距。

阶层固化:大学还是底层学子向上流动的通道么?

 阶层固化,悄然成了令人遗憾的趋势。久而久之,城市与农村、富家子弟与寒门之后,早已不再位于同一起跑线。竞争一旦失去公平,其中一方注定兴趣寡淡。若既存格局不改,可预期的未来里,农村孩子不仅考分上难以冲击名校,热情与激情也难免消失殆尽。

寒门子弟向精英转化的机会也在急剧缩小

 不仅是上名校难,还不能忽视的是,在一个流行“拼爹”的时代,即使享受同样的教育,寒门子弟向精英转化的机会也在急剧缩小。作为底层的一员,他们社会流动的成本在大幅提高。而这种成本往往又是不公平的象征,因为它意味着机会的不平等。

期待的公平:人人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不怕穷不怕苦就怕没机会”,可以认为,正是机会的不平等才是对寒门子弟最严重的打击,在阶层固化的厚壁里,穷既是原因也是结果,因为穷所以穷的恶性循环吞噬着他们的梦想。如果只是招生名额的增加,而不从资金、教师、硬件等各个方面加大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那么寒门子弟仍将难以“跃过龙门”。

 
 
  • 标签:大学 寒门 改变命运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