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测试二作文评分补充细则
(1)对材料的理解
本次作文为材料作文,是一则关于成人礼的材料。材料大致上说了两方面的内容,首先介绍了成人礼的内涵与历史,然后集中围绕“活动形式各具特色”介绍了几个例子,充满生活气息。第一个例子穿汉服,行古礼,诵古诗,颇有复古之风,寓意成人重要内涵之一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对民族之根的追溯;第二个例子是请家长与孩子一同参加成人礼,寓意让家长见证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懂得感恩与回报;第三个例子更有现代气息,单车骑行,一路风景一路歌,然后到福利院为老人服务,履行一定的社会义务。本次作文题目特色鲜明,一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前段时间我区大部分学校高三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成人纪念活动,学生对这个话题不陌生,有话说,也容易触发自己的感想,不至于无病呻吟;二是贴近教育要求,关于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注重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传承,一直是近一段时间内教育关注的热点。可以说,这是一道比较好的作文题。
和我们常见的作文题不同,没有提供对立性观点和切入角度,本题的开放性比较强,考生可以围绕“成人礼”谈其象征与内涵,在责任感与担当、感恩与回馈这些点上作文章;也可以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成人礼”的形式变迁与不变的意义;还可以紧扣活动形式,谈你理解的“成人礼”仪式的是是非非……总之,只要考生扣住“成人礼”这个关键词,还是不容易离题的。
另外,由于作文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来写成人礼上的感动瞬间,所以本次作文中预计记叙文会相对以前多一点。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学生的记叙文水平一般,流水帐居多,很难突出典型细节,更难由小见大深入挖掘其背后的丰富意韵,所以未见得写记叙文有什么优势。
(2)对“不要脱离材料及含意的范围”的解读
由于材料没有提供切入角度示例,因此,只要围绕材料,紧扣“成人礼”“活动形式”这些关键字眼展开,都是符合题意的,立意之间无优劣之分。
脱离了具体材料,空谈什么责任,理想,或者大批形式主义,与材料中的关键词联系不大的,一律判为基本符合题意。严重者,判为离题。
(3)例文点评
本次作文查找了一部分考场作文,从中挑选了几篇有代表性的例文,分别代表了不同层次作文水平与写作状态,当然由于时间和见识有限,评分可能不够精准,请老师们读样卷时多批评指正。
例1:紧扣材料,理解准确,标题鲜明提示观点。也许在挑剔者看来,中间三段有堆砌事例之嫌,但三例古今中外错落,正反对比,事例或新颖或经典,颇见匠心;析例点评精到,语言干净有活力,很见思维与表达功力。是一篇相当出色的考场作文。
评分:23+23+9=55
例2:对材料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对“成人礼”的内涵理解把握也准确全面,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结构完整。只是,由于思考紧迫,拓展深入不够,流于空泛,蜻蜓点水式的“扁平”议论较多,反不及例文1一点突破。
评分:21+20+8=49
例3:对材料的理解相当准确,深入思考成人礼仪式与内涵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一种可贵的批判性思维,值得提倡与鼓励。思路清晰,体现了考生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当然,卷面欠佳,语言功底也比较寒伧,缺乏意韵,是明显硬伤。
评分:20+19+7=45
例4:从全卷来看,这是一个平时用功读书且注重积累的好学生,材料丰富,文句有意韵,且紧扣材料谈成人礼。但问题也比较明显,“破茧”的内涵没有揭示出来,使文章显得苍白浅易,说明考生在作文构思时还少了一番用心。
评分:18+20+7+45
例5: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考场作文,应该很有代表性。考生能紧扣材料,找准切入点,尤其是议论结构完整,基本功不错。但议论中选例没能贴近“成人礼”,致使作文有游离题外的嫌疑,与例1形成鲜明反差。
评分:18+18+6=42
例6:与例文5类似,扣题了,有明确的结构意识,但还没完全摆脱“并列式”套路的影响,而思路又无法展开,因此作文显得特别牵强吃力,议论轻重处置不当,甚至重复罗嗦而不自知。单从例文看,应该属于写作基本功比较差的一类学生。
评分:16+17+5=38
例7:这也属于比较典型的考场作文,主体议论与材料核心内容几乎不沾边,只有开关结尾提及。说得严重一点,就是穿靴戴帽,作文大忌。此文情况稍稍好一点,判及格。
评分:15+16+5=36
例8:这是一篇相对较好的记叙文,有细节有重点,尤其是有情节有起伏,很见记叙的功底。而且由于点题这一考场“紧箍咒”,高三训练多议论,学生的记叙能力没有强化,能够写成这样实属不易。
评分:20+2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