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山居秋暝》
本诗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应该没有什么人质疑吧。我一直觉得,这首诗应该代表了王维此类诗的最高成就,况且其中还有我最喜欢的诗句。但我略感不满的是,当然是由于我孤陋寡闻,我一直没有读到对诗中名句的准确解读与鉴赏。
我们都知道,王维的诗歌,尤其是晚年隐居辋川别墅的佛诗,的确是诗中有画,诗中有禅,充满了无限的意趣,让人一唱三叹。但这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如何体现王维的妙悟呢?中国传统哲学注重“天人合一”,注重以自然以山水以风月证道,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是也,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是也,这也是中国传统诗歌最常见的表达技巧。天地万物,早已不是客观的存在,也不是与人的主观意志对立的“他者”,而是文人借以抒情言志的工具,与心灵契合的无言之友。那么,王维借这两句想表达什么呢?
我理解,他表达的第一个意思是宁静。王维“晚年唯好静”,隐居山中,静以修身,默以养性,以山泉潺潺幽微之响,更显山林之寂静。第二个意思是自然。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幅淡雅清丽的文人山水画,明月照于松间,或疏朗或素净,泉水流于山涧,或清脆或潺湲,或疾或徐,一任自然,此中有真意。第三个意思是洁净,是不染尘埃的禅意。无论明月清风,无论松枝疏密,树影如何斑驳陆离,都仿佛镀上圣洁的光辉,一场新雨过后,连泉水从山间流过,都只抚过坚硬的石头,而不是冲刷泥土的浑浊。这种洁净,既能自然的,也是诗人颇为自得的。第四层意思是物我两忘,是浑然天成。反复吟咏,只觉得仿佛化身为诗人,找一段树根为枕,静静借草而眠,让泉水在身边流淌,任松针在身上堆积,任清辉涤荡心胸,任思绪在山间若隐若现地游动。山之空,气之清,物之净,人之妙悟,才有臻于化境的这两句吧。
不知道是不是一种错觉,我觉得这首诗只有前两联,后两联纯属蛇尾,甚至近于败笔。尾联就不用说了吧,这种可有可无的结句除了格式的需要,没有任何多余的信息量。问题在于第三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且不说辋川山上会不会有湖泊有莲蓬,这个本已大大超出了我对陕西的地理认知,也不说此时夜已深,竟然还有浣纱女子,还有采莲的渔船,这也完全违背了古人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吧,单从全诗主旨上看,就与前面两联大相径庭。前两联是个人生活,是隐居意趣,是自然悟道,是超尘绝俗的隐士,而这一联诗人忽然关心起山中平民的日常生活了,仿佛变身为讴歌田园乐趣农家生活的平民诗人,前后主题扞格不入,变换如此之突然,这也太违和了吧。再说了,王维本就是半官半隐的世家身份,他和王绩、孟浩然、储光羲等平民身份的人完全不同,以我读诗之所见,王维似乎从未这样亲近过下层人的生活呢。
所以,我觉得这首诗不光需要讲清楚名联如何美妙,更需要引导学生辨析诗句优劣,这才是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