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
龚志民老师课例点评
2月17号,龚老师在我校给高一学生上了一节语文课,《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人教版高一教材。龚老师的课,起笔不凡,一开始就给这篇课文定下了一个基调:新闻诞生在现实走向理想的路上。题材讴歌型的,是理想;鞭挞型的,其反面亦是理想,用一句很流行的话来说,新闻要传播社会正能量,这是新闻的社会功能。因此,读新闻必须关注新闻本来是干什么的,这就是不忘初心。有很多新鲜的事,很吸引眼球,甚至还成为新闻报道,但按照我们对新闻价值意义的理解,它们是新闻吗?
在简要复习了新闻的相关知识后,龚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导语中没有人也没有事,标题也告诉我们没有新闻,那为什么还会有这一篇新闻报道,为什么它还成为了百年的经典?这又说明了什么?说实在的,听课时我真为老师的大胆捏了一把汗,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总结性的问题,出现在开头似乎太冒失。但,很显然,龚老师根本没有预备学生现在就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了文本。
在文本的学习中,龚老师拈出了“最可怕”一词: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天下无贼是最可怕的,无新闻,社会一片和平宁静,才是最可怕的。在引述了李大钊先生的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进一步强调了新闻的社会功能后,龚老师带学生回到文本:奥斯维辛因什么而成为新闻关注的焦点?龚老师启发学生,新闻价值源于新闻事件本身,本文有无特别的人,或事,或背景?如果没有,那么作为一篇新闻报道,其写作目的和价值又何在呢?
在经过师生互动,包括学生艰难的思索后,龚老师告诉学生,本文新在超越,不为吸引眼球,而在于发掘生命与生活的永恒价值——宁静,祥和,幸福。
由此而总结本文的构思特色:平中见奇,无中生有。能发掘平淡生活中蕴含的新闻价值,体现作者的悲悯情怀。
兴之所至,龚老师进一步拓展了生活素材:同仁堂对联“但得世人皆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论语·侍坐章》中曾子的话,放逸的生活,畅怀的山水;作家木心的诗歌《从前慢》。
听了龚老师的课,我的第一感是,龚老师的课起点太高,不拘于细枝末节,直捣黄龙,振聋发聩。当然这样的课对学生要求也高,比较课前的预习必须扎实,理解与困惑也都落到实处。也许高中的语文课应该这样上吧,我们平时的课的确太照顾学生的学习基础,却忘了跳蚤最后变成爬蚤,视野变狭隘了。
龚老师跳跃发散的形象思维我学不来,也无法教给学生这些考试得高分的技巧,但起码明白了一点,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上课要说其他学科老师无法说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