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食评价想到的
初读这个材料时,我真心觉得好笑:一个老外跑到美食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来点评传统美食小笼包的优劣,未免有点太岁头上动土的意味。要知道,相比于舌尖上的中国,其他地方只能以肠胃来论,哪里“配姓赵”?
不过,认真思考后,我发现自己还是太肤浅了。
从材料来看,老美还是蛮认真的,不愧是一个有十年厨师和美食评论经历的真正的专家。52家店,7.2公斤的样本,取样应该是充分而广泛的;分成皮、馅、汁,分别测量其厚度与重量,测量是科学而严谨的;更让我刮目相看的是,他还搞了一个什么复杂的公式来计总分,给这些样本排名;他还把他的研究成果写成一本索引书,指导所有的消费者,尤其让我肃然起敬。
也许有人不屑,小笼包,不,是所有美食,应该是味道第一,为什么这个专家就没有考虑到这个因素啊?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当然心有戚戚焉。食物毕竟不同于其他物品有冰冷而理性的数据可以衡量,各花入各眼,好不好吃才是最重要的。中国人味觉发达,尤其重细微的差异,玄妙的感觉,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老美自忖望尘莫及,干脆来个不理会,这也是他可爱的地方。但,怎么说呢,史铁生也说,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既然说不清楚,那就干脆不把它作为测量指标,只检测可以量化的,比如营养成分,热量,这正是西方人理性与科学之所在。
对,就是科学理性,重数据指标,重量化,重实际操作性。我们读材料,就会发现老美的“一根筋”思维,既然是商品,皮馅汁就应该有统一生产标准,一是一二是二。也许有人会说太机械太死板,但,你站在西方工业化的思维角度,你是不是对他们的严谨精细又大为惊叹。也许有人会轻描淡写来一句“这是文化差异”,但你不得不承认,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就是建立在这种工具理性科学思维基础之上的,这才是我们近代落后挨打而不醒悟的根本原因啊。
可能还会有人觉得这些标准太弱智太不靠谱,但我想提醒大家,千万别小瞧了这帮老外的认真执拗。给大家举个例子吧,我们是陶瓷的发源地,产品曾经行销世界,但自从德国人花了100多年时间搞清楚了其科学成分,摸索出了工艺流程后,中国瓷器就再也卖不出去了,现在世界公认的瓷器精品全都来自德国、日本、意大利这些工业强国,科技的力量可见一斑。由此观之,当老美把注意力集中到中华美食上来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有忧患意识?兴废存亡,有大义存焉,能不慎乎?
在文化融合的今天,我们能否真正取人之长,发现自己的薄弱之处?我们想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激情与执着坚韧之外,科学与理性是不可或缺的“路径依赖”。也许,这才是此次作文命题的真正意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