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金太阳联考作文题思考
先来看作文材料:
吴王泛舟于江上,登上貅猴山。群猴看见他,恐惧地弃地逃跑,逃到榛材丛中。有一只猴子,从容自得地攀博抓取,向吴王显示灵巧。吴王射它,它敏捷地接取箭头。吴王命令随从者上前一齐射它,猴子中箭抱树而死。吴王回头对他的下臣颜不疑说:“这只猴子,夸它灵巧,它就依靠它的灵便来傲视我,以至于这样死去!要引以为戒啊!不要用你骄傲的态度对待别人啊!”颜不疑听从吴王的话,回去拜董梧为师,改正缺点,三年之后成为贤人,国人都称赞他。
初读材料,似乎观点非常明确,材料明确提示:“不要用你骄傲的态度对待别人。”但细读材料,我发觉这个观点似乎不对,命题老师对这个寓言的理解完全不对。
猴子之所以会死,绝不是因为骄傲。有灵巧之才而自得自矜,甚至忍不住在陌生人面前秀一把,炫耀一番,这才是最正常的人性吧,更何况一只猴子。骄傲可能不会再进步,但绝不是致死原因。所以它的从容,它的敏捷,在正常人看来,是活泼顽皮,是聪明可爱,相比之下,反应不正常的应该是吴王。
所以,猴子之死,不是死于它的绝技,而是因为它“傲视”了吴王!其他猴子看见吴王,立马恐惧地逃遁,天威难测,唯有这只猴子,不但不逃,反而还要在吴王面前“秀”自己的灵巧;更可气的是,吴王用箭射它,它还要敏捷地接下这支箭,这简直是不拿村长当干部,不,是君王!如此大胆狂徒,藐视君王,漠视天威,比张三还要可恶!你这不是自寻死路吗?吴王此时一定恼羞成怒,于是众箭齐发,泼猴小命休矣。所以,我们从材料里看到的是王权的傲慢与冷酷。呵呵,恼怒之下,吴王还不忘给自己找个借口,射死它,不是因为我变态,心理扭曲,而是因为它骄傲!你千万不要学它!君王蛮横霸道、强词夺理的流氓作派跃然纸上。而评分标准里推荐给我们的准确审题,竟然是称道吴王的领导艺术与说话才能!
颜不疑,嗯,这个名字取得真好,听从了君王的话,改做学问去了。在我看来,其实是他见识了君王残酷无情的一面,伴君如伴虎啊,得,我不陪你玩了,我改行去了!说得稍远一点吧,其实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活命哲学,比如人怕出名猪怕壮,比如齿亡舌存,比如明哲保身,比如刚则易折……不去找导致悲剧的直接而根本的原因,而将一切都归因于自己,结果民族性格越来越孱弱,形象越来越猥琐。在这一点上,我非常认同鲁迅先生少读甚至不读中国书的偏激的观点。
我不太理解,这则材料观点其实非常鲜明,根本不存在歧义,命题老师为什么非要把它拉到一个毫不相干的主题上?虽然说这个主题对高一学生来说太难太深奥,不太好写,但那是另一回事。其实,还有一个有效的检测方法,来验证我的观点是否准确,就是找近义词反义词。比如“骄傲”,可以找骄傲自满,或者谦虚好学,由此生发出盲目自信,在舒适圈里躺平,拒绝学习成长的观点;而“傲视”,则对应傲慢,藐视,或者谦卑,恭谨,由此生发出平等,尊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或轻视大意,疏忽,“凡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而傲物”等观点,比如“傲慢是一种毒药”就是一个很好的标题。通过找近义词反义词,可以明确思维的发散方向,从而找到准确的证明材料,这是一个很好的审题思维方法。
具体到“不要骄傲”这一写作关键词上,建议从三个方面来确立分论点:有成功的资本,容易在舒适圈里躺平;容易产生路径依赖,思维变懒;盲目自信,不懂天外有天的道理。结尾落实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最终成就自我,这样升华主题。至于写作材料,完全可以举《师说》、《劝学》、《沁园春长沙》、《诫子书》等课文。不过,最危险的是直接写成了关于谦虚的话题作文,只在开头引一下材料,不在结尾处呼应。
至于评分标准给的三点,分别从猴子角度得出不要骄傲待人,从颜不疑角度得出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从吴王角度得出领导要善于引导,教育下臣,我是不敢苟同的。这三点关联不大,非要把它们捆绑在一篇作文里,联系太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