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笼包”考场作文究竟应该怎么写
首先要细读文本,画出重点,找到材料的可争议处,发现命题老师着力突出强调的关键点。比如这则材料,至少应该关注这样几个点:有人做了一个《上海小笼包索引》,谁写的,不是上海本地人,或者在上海生活多年品味多处店铺的人,而是一个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他写的这个索引有没有意义,或者对什么人有作用;他的采样如何,52家店,7.2公斤小笼包,并且全都拆解,测量,完全不是我们一句“全凭口感”蒙混过去的;他的结论依据是皮,馅,汁,还有人家的独门秘笈,运算公式,也就是说,这个结论力争理性客观公正,即所谓“理中客”,应该算是权威,专家了。
其次,还是细读文本,发现或者揣摩出作文可以着力的,哪里可以找到思维辩论的空间。这一点非常关键,大部分同学的作文都“阵亡”在此,作文无中生有,胡搅蛮缠,如堂吉诃德出于臆想,把风车当敌人,结果撞了个鼻青脸肿。这则材料值得大家关注的点至少有以下几个:一是这个《上海小笼包索引》究竟有没有必要做,为谁而做;二是谁来做,一个美国人来做是否有足够的权威性;三是为何而做,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是否与初衷相符,比如他是来考查“最美味”的,但从头到尾似乎都没有“品尝”这一关键步骤,让人生疑;四是他究竟吃了多少家,就敢充行家,做这个索引,由材料可知,他的采样虽然不敢说“应检尽检”,但也应该算是广泛,有代表性了;五,这个就更难了,议论文当然要就事论事,但仅仅只看到了“小笼包”,你一定是近视的,你还得停下笔来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命这个题,他真正关心的是什么,他希望我们能跳出材料的小圈子,深入想到什么地步,或者说,他的作文命题希望考察学生的什么能力,思想的什么深度,仅止于就事论事、思考深度不足的作文肯定不会得高分。
由此,我们要能归纳出这篇作文真正的问题,或者说命题老师希望我们思考发挥的关键点。啰嗦一下,这也是作文评分中决定你的作文档次高低的核心要素。为什么我们说有些作文“跑题”了,只有20分上下,有的作文在打擦边球,只能得35分左右?其关键点就在于,你是不是找准了材料的核心问题,你的论述争辩是不是在紧扣核心问题。比如这则材料,最值得关注的,是他的采样与计算,反映出一个什么更深层次的文化问题。在我看来,其核心问题是一个科学思维的问题,科学思维能否准确称量出小笼包的“美味”,他的参考数据,是否准确全面,有没有遗漏,他为什么要取这些数据,目的何在……
最后再说怎么写的问题。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扣题,扣材料,扣观点!如何避免写着写着就走样、辞不达意、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这是一切问题的关键。
这篇作文,我可以写的第一个点是,究竟有没有必要做这个索引,窃以为,对初到上海的外地人,如果想品尝久负盛名的美食,还是很有必要的,至于部分同学说什么情怀,家乡的味道妈妈的味道,说什么历史与文化,街坊与乡音,总感觉有点“扯”,完全没有把材料当成一个完整的部分。当然我不建议在此大费周章,毕竟不是重点。
第二个点是蕴含于其间的科学思维,通过细读分析材料,不难发现其做法过程与权衡系数,有一种完全异于我们的科学思维,工业化流程思维,这个大概是材料最大的“瓜”。可以写的,一是美食究竟合不合适这样做,因为对于“舌类上的中国”,美味才是一切,其他都是浮云,也因为对于中国人而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调料配置,火候把握,完全没办法数据化,刻度化,由此还可以引申联想到其他的生活事物上,包括对中国文化重个人领悟重天赋灵气的根本特点,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特色”,中国文化;二是他为什么会这样做,非得班门弄斧,关公面前耍大刀,请大家联系“标准化”“工艺流程”这些现代名词,我们不难发现,西方人领先我们的,其实正是这种可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再联想来自西方的各种食品,款式配料口味等几乎完全一样,日本的中药能够被欧美承认,中国的瓷器被德国意大利学习并超越等事实,这背后蕴含着的文化与思维,于是作文立马高大上了。
最后还是啰嗦一下作文的结构,起承转合,写作要从容不迫,渐入佳境,千万不要一开篇就噼里啪啦把要说的意思全都在第一段里讲完,导致作文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结构严重倾斜。具体来说,第一段暗引明引材料,第二段观点句单独成段,第三至第五段由小到大、由浅至深、由内而外论述自己的理由,这是全文的核心,重点,600字左右的篇幅,第六段结论,重申观点,如果能加深对观点的理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