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载入中。。。
 
 
如何理解《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主题
[ 2022/11/25 15:25:00 | By: 瓜哥 ]
 

如何理解《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主题

一、点评上次作业:如何理解本课主题?应该围绕哪句话来展开?

首先分析同学们的答案:

1)如何理解“谦得益,满招损”这一观点。

辨析: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大概是不需要证明的公理吧。尤其是纵观前文,根本没有讲述唐庄宗如何谦虚,又如何骄傲,这句话肯定不能成为专门针对这一段史实的评价结论。凡是不专门结合具体事例而展开的分析,剥离了语言背景或环境,那种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对特定的议论对象而言,都是正确的废话。

2)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展开,认为本文阐明国家之盛衰取决于“人事”。

辨析:话说得没有错,但任何事情都取决于人为,说到底,一切都是人自身的问题。这个结论太空泛太抽象,没有任何针对性,同样是正确的废话。如果从唐庄宗的失败历史中只能总结出这一个常理,它就没有评说的价值,更没有必要专门写一篇论述文章。

3)围绕“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展开,认为这是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

辨析:这说的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是正确的废话,同样是没有针对性的教训总结,流于空泛,所以注释里面需要指出唐庄宗“逸豫”的具体内涵,尤其是“逸豫”如何导致亡国,才能和本文论述主题勾连起来。

4)围绕“祸患常积于忽微”展开,认为后唐的灭亡是无数极小的事情累积的结果。

辨析:这也是正确的废话,我们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成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失败当然也是,兴亡成败都是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是欧阳修这篇文章重点不是呈现后唐兴亡的逐渐变化过程,而是在写庄公“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后,紧接着就是“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他省略了后唐衰落的具体过程,强调的是从盛到衰的转折之迅速。“祸患常积于忽微”这个结论,不能解释为什么后唐兴起后仅过了短短三年就面临灭亡。毕竟,“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才是史书撰写者,当然还包括阅读史书者,真正感兴趣的问题。

5)后唐庄宗的失败教训是“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一句吗?

本句大意: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

结合注释等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庄宗沉湎于音律之乐,偏爱寸功未立的伶人,把福利好处都给他们,而冷落了真正发挥作用的人,导致将士们离心离德,社稷迅速土崩瓦解。

这大概才是我们能直接从这段历史得出的教训吧。

在历史上,国君因为过度痴迷于某种爱好导致国破身亡的例子并不鲜见。比如:卫懿公爱鹤。《左传·闵公二年》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卫懿公为鹤大建宫苑,封它们为大将军、大夫,给与优厚的待遇,导致敌军来了将士不愿意上战场,“让你的大将军去吧”。结果,卫懿公身死国破。

这个当然是有点极端的典型了,也许平时的生活中不那么骇人听闻,但相信大家都听过“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也能知晓其中的道理。《齐桓公好服紫》是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讲的是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齐国城里的人便都穿紫色的衣服,说明老百姓对偶像或权威人物的审美取向是非常趋同的。因此,作为领导人或具有社会影响的公众人物,那个年代的网红,大V,其一言一行必须谨慎,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影响,不然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再如“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以夸张的笔法,告诉我们领导者的爱好可能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类似的例子就不多说了,身处资讯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体验或见识。

但,唐庄宗的历史悲剧真的是“困于所溺”吗?

否,非若是也!

因为,只要是个正常人,谁还能没点爱好,没点“所溺”?没点爱好,没点个人风格的趣味,这一定不像个正常人。因此,即使对我们普通人而言,“困于所溺”也常常是失败的原因。用一个简单的成语来说,就是“玩物丧志”:过于沉溺于自己的爱好,抛开了正事,失去志向和进取心。顺便说一句,老师之所以反对学生玩游戏也是出于这个原因,游戏本身不是洪水猛兽,但是学生如果过分投入在游戏里,就没有精力去专注学业和思考现实了。也就是说,“困于所溺”,这几乎是个所有人都可能会犯的错误,也适合于所有人的结论,而不是针对特定的“这个人”。

6)所以,我们还得在文本之外去找真正的答案。唐庄宗失败的根源,其实是专制帝王们无从逃避的“死穴”:权力得不到制约,权力任性任意,迟早会招致恶果!

结合本文标题“伶官传”:怎么会有这种奇怪的称谓?什么时候他们会因“伶”而得“官”?这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做了什么要永载史册的事,会被编撰者郑重列入史传?思考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一定是帝王以个人的喜怒哀乐为标准,一言而决,将高官厚禄全部赠予给宠信的伶人,丝毫不考虑出生入死流血流汗的将士们的感受,公器私用,最终离心离德,众叛亲离,身死国灭。

高一时我们学过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把国家兴盛这样一个宏伟目标首先建立在君主道德自律的前提之上。所幸唐太宗信任他,自身也有足够的定力和智慧,才成就了“贞观之治”,也成就了魏征的美名,成就了这一不朽名篇。但在津津乐道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到,两千多年的专制史上,圣君贤臣,“和谐盛世”毕竟是极难得的,最不可或缺的原因,就是权力,不光是皇权,得不到制约,任性而肆虐。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一句名言的分量:“总统是靠不住的,道德是靠不住的。”

7)延伸思考:权力-人治-法治

把统治者关进笼子里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一次演讲: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着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小布什表现出对自身权力限度的警惕,这种自觉是文明进步的珍贵成果。一个文明发达昌盛与否,表面上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取决于对权力者的驯化。中国古代统治者采用的都是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他们不肯把自己关在笼子里,所以没有一个是长久的,所以才会有“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怪圈,才会有周而复始的历史宿命。

类似的说法:2015年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表述上有些差别(缺了人的承担),但也是传达了“依靠法治是规范权力行使、制约权力滥用、遏制权力腐败的重要路径。只有从根本上完善法律体系和法治机制,才能更好地用制度和法律去管干部、管权力。”

8)告别人治,追求法治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往往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所以为了保障权力行使得当,必须依靠约束一切人的法律系统,把法律作为最高原则,而不是任何意志、权力机关或者多数派。

二、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

1、欧阳修的评述没有重点

议论与叙述结合得不紧密,因为作者预设了一个空泛的观点,它并非从具体事例总结出来的。总观点“成败在于人事”不过是老生常谈,毫无新意,且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常理,没有抓住后唐迅速走向灭亡的原因特殊性进行具体分析。另外,“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这里有颠倒因果的嫌疑,不是因为衰败了所以会被伶人困住,而是由于沉溺于伶人导致国势衰微,也和末句“智勇多困于所溺”相矛盾,可见欧阳修的落脚点也没有放在“智勇多困于所溺”,尽管他提了一笔。当然,最关键的是,他得出的这个结论了无新意,不离泛道德论的窠臼,也无法说服现代读者。

从文本写作技术性角度看,此文是失败的。

2、欧阳修没有从根本上讲透“盛衰之理”

作者是有时代局限性的,他不可能指王朝速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君主专制,在于权力得不到制约。没有办法,我们不能苛责他,他毕竟置身于传统文化的闭环中,基本没可能发现历史悲剧的隐秘内核。他不可能指出朝代的更迭的历史真相在于“家天下”,在于统治者把国家作为一家的私产,在于一国之命运都系于一人身上。统治者一旦不受到威胁和约束就能为所欲为,不问民生,百姓过不下去了自然会揭竿而起,消灭“这一个”统治者,但是新统治者上位后仍然重蹈覆辙,历史循环上演。

我想起了那个著名的牧童的故事。你放羊干什么?挣钱。盖房子。娶老婆。生个娃。然后呢?然后他再接着放羊!讲到此处,不知道大家对西方人评价中国历史用的“凝固”这个词是否心有戚戚焉?

而教材编者已经是现代学者,却也辄尝浅止,只谈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现象,却没有点出这一真正内核,没有能结合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权力崇拜”“官本位”进行深入地批判。这,才是教材最大的遗憾。

 
 
  • 标签:笔记 示例 
  • 发表评论:
    请稍候,载入中。。。

    请稍候,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请稍候,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请稍候,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请稍候,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请稍候,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请稍候,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